11月26—28日,我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参加一个名为:“基于全球视野与定量分析数据分析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实践”的培训,这是ISTIC—Thomson Reuters科学计量学联合实验室培训项目,目的是为了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开拓视野、运用定量分析数据和工具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改善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科学网上,实话说,我跟武夷山老师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博文,因为他博文里提供的许多信息对于我的工作很有帮助。这次来北京培训,当我知道培训地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时候,我在科学网跟武夷山老师留了言,婉转的表达想要和武老师见面的想法,武老师很快回复了我的信息,并表示他会在我们这个培训班开班前做一个简短的讲话,中午可以一起就餐。
我们是11月26日早上9点开班,那天我起的稍微迟了一点,赶到中情所的时候已经快到9点,急急忙忙找到培训教室培训马上就要开始。武夷山老师站在教室前面(在科学网上看到过武老师照片),我签到的时候看到了他,我给他微笑示意,然后过去做自我介绍并向他问好,让我觉得意外和感动的是,武老师随身带了一本他参与编写的的书:《穿越歧路的花园:司马贺传》送给我,可见自从我在科学网上留言后,武老师就一直惦记着我想要和他见面这事,还给我准备了一份见面礼,我却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带,甚是惭愧!
早上培训结束后,我在武老师办公室小坐了一会,大家随意聊了聊天,谈到了科学网上许多人和事情。我向武老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也分享我在科学网上的收获和体会。武老师也给我介绍了他对科学网的看法,并告诉我他请过一些科学网上认识的老师在中情所做过报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有邢志忠老师,吴飞鹏还是吴鹏飞老师?等等。我们聊的很开心,中午一起在中情所食堂用餐,武老师还和我聊起他当年求学的经历,谈了许多。
武夷山老师是我通过科学网在现实中见面的第一个朋友,现实中的武老师是一个标准的学者形象,语言不多,待人友善,善于倾听,后来武老师的研究生告诉我,武老师是一个对学生很好的老师,这个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武老师确实是个很不错的人。
我以前在博文里提过,经常登录科学网的这一部分人,不管他们在网上吵的有多热闹,其实都是这个社会里相对纯粹的一个群体,都是我定义的“知识分子”,都是我期望的,最可能成为“最后的底线,社会的良心”的这一部分人。当这个世界陷入尔虞我诈,浑浑噩噩的时候,还会有这一批人,在从事科学研究这一崇高的事业,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还愿意在科学网上来分享他们学术和生活中的点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对于科学网的专家,教授,学者,青椒们,我从未把他们想的太好,毕竟在现实中自己也接触了不少,但是基于他们从事的事业,我确实是对他们工作发自内心的尊敬。他们中的多数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不管怎么说,这些人所从事的工作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还有一部分兼具人文精神的学者,他们的言行,是是实实在在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的时候,由于对身处环境的感触,由于时常目睹“500年未有之怪现状”,也许我们都对自己,都对身处的现实产生过巨大的怀疑。比如我最近在李侠老师的博文里时常能体会他的无力感,时常能感受到他内心忧虑的东西,我也是感同身受,但是我还是怀有希望。毕竟,再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已经熬过(比如文革),再绝望的时代都已经过去(比如清末),今天的生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即使说不上好,但也绝对算不上坏。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其实都是由无数个个体来写就,我们今天多讲一些真话,多做一些实事,其实就是在造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再退一步说,我拯救不了别人,我至少可以拯救自己,试着少说一些假话,试着保留内心的童真,其实我相信许多人都能做到。
这一段话,有感而发,似乎与我的主题不是很相关。其实绕回来,我想说的是,基于科学网这个平台,我对通过这个平台认识的朋友,我对这些朋友的素质,还是很有信心的。如果我这样说,我相信看过我这篇文章的朋友能理解我,也不会误会我是一个天天打了鸡血的愤青。
生活,往简单里说,难道不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交往自己想交往的人,开开心心的过日子这么简单?
希望下次去北京,能有时间去看看李维音老师和其他一些朋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韩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3906-74667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