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东
大师季羡林逝去的思考-了解不深的事情不要轻易说"是"或"否"
2009-7-14 19:16
阅读:4060

这是科学网的博客家园,来此地热闹的多是科研工作人员,当然各行各业不尽相同,有大师,有中青骨干,有晚辈后生,我属于晚辈后生,晚辈后生的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科学网的博客们,尤其是大腕,谈的话题往往和自己专业并不相关.而是天天凑热闹.

近日我国著名学者,高龄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游,不出所料,很多大腕的目光汇交于此,我看了王鸿飞先生的文章,大唱反调,说季先生是个庸人.一石头激起千层浪,骂的人有,顶的人有,一下子王先生的博文点击率第一.在下有一事不明,科学学术研究越深,越细,越专家的,对其他的懂的就越少,之所以称为专家是因为在一方面特别突出,其他方面懂的相对就少些.一个自然科学的专家评价国学,梵文学方面的大师,并指责人家是庸人.哈哈,的确是笑话啊!我感觉王先生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博文里也说了对大师季羡林知道的不多,他的书看的也不多,既然不多,你怎么说人家是庸人呢?凭什么说人家是庸人呢?

哈哈,我们都是做科学研究的人啊,不懂的就别乱说,这点道理应该懂吧,就说大师季羡林,我这个小年轻当然不懂了,不过有一件事情,我倒是很敬佩大师季羡林的.

季先生去世后,电视媒体就没消停,于是我看到2006年中央电视台朱军采访季羡林的一段录像.有一段是朱帅哥饱含深情的说:"您在德国呆了十年,已经有了很好的生活条件和研究条件,您为什么毅然的回国,回到北大"90多岁的季羡林停顿了一下,好像在找答案,当时我就觉得很有点意思,他为什么要停顿呢.

今天看了季老的散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知道了真正的原因.

二战期间,我被困德国,一呆就是十年,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就医。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并附上发表在哥廷根科学院集刊上用德文写成的论文,向他汇报我十年学习的成绩。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去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名扬全球;但是,门坎一向极高,等闲难得进入。现在竟有一个天赐的机遇落到我头上来,我焉有不愿意之理!我立即回信同意。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了当时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文学院长汤用彤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 。北大三位领导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3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藉藉名,公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唐代中了进士,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我虽然没有一日看遍北平花,但是,身为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心中有点儿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吗?(摘自肖重发的博文"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所以我觉得,季羡林大师是真诚的人,当他面对记者的时候,记者要给他一个合理范围的答案(你被采访就知道了),因为他是名人,所以要慎重的面对媒体,但是他自己写的文章就告诉你真实的情况.

我不了解大师季羡林,我只读过他的几篇散文,我没资格去评价不了解的人,这不是因为我是个晚辈.

我这个晚辈希望我们在这里热闹的人们对自己了解不深的事情不要轻易说"是"或"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晋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724-24351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