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Abel 在苦难中寻求那微薄却终将照亮前程的智慧之光!

博文

让黄河重入黄海,(转)

已有 4967 次阅读 2008-10-27 14:38 |个人分类:休闲娱乐| 让黄河重入黄海

                                                                          让黄河重入黄海,意义重大!

 

   自1128年至1855年的727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150多年来,大量泥沙在河口三角洲范围内不断淤积,造成黄河尾闾以宁海为顶点的多次游移。最北曾数度夺徒骇河入海,最南夺小清河入海。据文献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m3,平均输沙量12亿t,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沉积。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采取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海岸线向海内推进390m,造陆31.3km2。

 


 

   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年入黄海的事实,说明现代黄河是完全能够改道再入黄海的。而且有以下几大长处:

 

 

一、在黄海为我们中华民族淤造新领土,其意义要远比在渤海重大得多。因为黄海沿岸的自然条件比渤海沿岸优越,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渤海是我们的内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法律地位等同于领土,我国享有全部主权。所以在渤海淤造再多的陆地也延伸不了我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而在黄海淤造领土则可以向太平洋公海无限延伸我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回应韩国无耻侵占中国苏岩礁韩国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在苏岩礁最高峰的南侧65米处打桩非法兴建一座高76(水下40米,水上36),重3600吨,相当于15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于20036月竣工。韩国曾在附近海域进行各种资源勘探,并派出舰艇和飞机巡视,俨然将其视为海外领土的延伸。

 

 

 

 

二、现代黄河在渤海的莱州湾入海,而环渤海湾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是首都北京的门户。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内海渤海逐日变小,从而影响周边的海洋性环境。莱州湾面积6000km2,渤海面积77000km2,如果继续让黄河入渤海,照当今平均造陆速度31.3km2/a估算, 200年内可淤平莱州湾,2500年内可淤平整个渤海。如果让黄河改道入黄海,就可以彻底避免渤海日日变小、趋于消失的厄运。

 

 

三,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今黄河三角洲沿岸就会有稳定的海岸和水深,利于建大港口,便于胜利油田和东营地区的的开发。

 

 

四,黄河入黄海的路径可以比入渤海的路径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而且使水流会更加通畅。

 

 

第五,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不仅可以阻止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断被海侵蚕食的现状,而且还会发生逆转,重新淤造出新的陆地。

 

 

   自1855年黄河北迁后,废黄河三角洲沿岸泥沙来源断绝,在风浪和海流的作用下,目前废黄河口两侧海岸约有长160km 的岸线受侵蚀后退。如滨海县境内的 55km岸线,近百年来蚀退 17km,年平均蚀退 150m,有 23个村庄已沦为大海;如灌河口外的开山岛,1855 年原为大陆的一部分,现已成为海中小岛,距海岸7.6km。据估计,黄河北迁后,废黄河口附近已失去陆地1400km2。目前,海岸仍以10~20m /a的速度向后蚀退。

 

 

以前,黄河历次改道,或自发或人为,都带来了灾难;现在,我们能够人为地将黄河专为造福改道。

 

 

当然,黄河改由黄海入海,也会带来许多不利。例如,山东省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淡水将会受到影响;又如,铁路、公路交通会暂时受到影响;再如,改道后可能会干扰淮河水系,而形成不良影响;等。但这都可以设法避免、弥补,或减轻。从大局和长远考虑,改道与不改道相比,是利大大弊小小。

 

 

让现代黄河再入黄海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将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我们认为,现代黄河应尽快改由黄海入海,愈早愈好,刻不容缓。

 

 

黄河再河道

黄河.jpg

黄河新河道

新黄河.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613-44305.html

上一篇:看透大学里男生女生的本质(转)
下一篇:我成长的地方--兰州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