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学以来,课太多,事太杂,没有闲暇时间写博文。国庆放假,难得的空闲时间,计划用短短几段文字记录一下开学以来的所见所闻。
1、无人愿意接盘的留学生
在一般人的眼中,招收外国留学生,国家支持、学校热情。真实情况是,作为接盘手的指导教师,其实并不热心。在林业院校,有一个称为APFNET的国际资助来华留学项目,获得资助的外国留学生,资助范围涵盖了在华期间的学费、生活费。接收这样的留学生,国内导师应该满腔热情才是。由于二年培养时间短、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与国内研究生相比,外国留学生不但难以创造科研绩效的小论文,连协助导师监考、指导实验、指导实习这样的辅助工作也无法承担。疫情情况下,招收的留学生无法到校园面授,隔空喊话、通过虚拟空间进行指导难度大。投入大、产出少,许多导师干脆不接盘了。
2、普通院校人才引进困境
一个在二流院校担任学科带头人的朋友,最近吐槽招人难。最近几年,面试了好几个博士、博后,学科满意,学院同意,最后的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仔细分析其实也很简单。在 帽子满天飞、教师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背景下,除非高薪的人才,一般的师资来到朋友所在的准一线城市,科研绩效考核压力山大,微薄的工资在巨大的住房、教育面前,更是杯水车薪。与其吃苦,还不如到科研压力、生活压力小的地市城市三流、四流院校任教,要么到国外做博士后,憋出几篇大论文,再以人才的身份戴顶帽子回国。
3、难以调动的本科生学习积极性
一位朋友在一所农业院校主管教学,设计了很多方法提高本科生学习积极性,如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项目、开设实验班、毕设提前介入。然而,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人数不少、但功利性太强,多数抱着评优、评奖、保研的目的而来,能够坚持下来、并且产出论文和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学生寥寥无几。其实道理很简单,在研究生扩招、文凭缩水的背景下,一个本科生,学得再好,到社会上又有多大发展空间呢?
4、研究生数量与质量的博弈
在研究生大幅度扩招的背景下,更应该保证培养质量,这个道理人人都能理解。然而,认真分析起来是矛盾的。研究生培养需要资源,在资源增长的速度与招生数量不匹配情况下,是很难同时达到最优的。就以研究生毕业标准来说,基本毫无例外的,所有的三流以上学校都对硕士、博士毕业提出了在核心期刊、SCI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档次、影响因子的严格要求。国内的CSCD、北大核心、卓越期刊的数量、载文量远远赶不上研究生扩招的速度。在毕业要求的门槛不降低情况下,研究生延期毕业的现象会越演越烈。
5、新校区建设的热潮冷思考
疫情过后,国内多个高校兴起了在异地、远郊大建新校区的狂潮。一个大学,拥有多个校区、占地数千甚至上万亩,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兴建新校区的理由很充分、好处很多,这里不再分析。动辄数十亿元的债务危机、不断加大的教师通勤成本、学校飙升的管理与运营费用、日益隔离的师生互动关系,都需要冷静思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25304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