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年,作为评委,参加博士答辩的机会多了起来。2020年疫情,出差的机会少了,有了更多的闲暇通过在线方式参加外校的博士论文答辩。参加过数次答辩以后,有个越来越深刻的感觉:现在博士毕业生知识体系碎片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了。
博士毕业生碎片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位论文是几篇发表小论文的简单堆砌,彼此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侧重于研究方法的模仿、技术细节的改进,对方法的原理、机理缺乏深入的了解;论文的研究背景缺乏深入的了解,研究的科学意义不能精辟提炼;对论文的创新点不能精准概况。
当然,造成博士研究生知识体系破碎化的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公开秘密:四唯,其中以唯论文最为重要。没有高影响因子的顶级期刊SCI论文 ,轻则不能毕业、获取国家奖学金,重则难以求职、难以获取比较满意的薪水。多少没有几篇高IF SCI论文在手的博士生,要么到各个高校求职被拒,要么只能屈就于普通院校的普通师资,拿着仅能维持温饱的薪水。论文,这种生死之物,在读博士生不能不给与100%的重视。按照理想的博士培养计划,博士期间,学科理论体系的掌握、研究方法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而现实的情况是,博士生从录取的那天起,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追踪研究热点、研究期刊偏好、钻研投稿技巧上来。这种时间精力的分配不均,必然导致博士毕业生知识体系的破碎化。
知识体系破碎化的博士生,毕业后在漫长的科研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困难。笔者曾经多次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现相当一批博士毕业的申请者,论文发表记录都不错,但在凝练科学问题上表现很差。一个连研究的科学问题都不清晰的本子,当然申报的结果不会太理想。每年国基评审结果揭榜时,都有SCI论文发表记录良好、屡次名落孙山的申报者晒本子,某种程度上也许与这种破碎化的知识体系有关。
当然,破解博士研究生知识体系破碎化的根本途径在于破四维。通过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其实可以看出,不用参照小论文,仅仅凭学位论文,绝大部分评委、绝大多数场合,答辩委员会均能给出十分客观的评价。因此,限制小论文发表篇数、充分发挥小同行的作用、建立学位授予与论文发表脱钩的授位体制,技术上完全没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23589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