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阳
理想与现实之间:也谈大学教师的职业化 精选
2019-4-9 09:05
阅读:9184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师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已经不是昔日不愁吃穿的贵族特权阶层,而逐渐成了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既然是一种与其他359行并无本质区别的职业,教师薪水的获得必然要付出相应的绩效。于是,以“四唯”为计算依据的绩效考核在高等院校大行其道。既然是一种职业,从业者的技能自然有高低之分,薪水也不能吃大锅饭。于是,与收入紧密挂钩的教师分级、人才帽子应运而生。既然是职业,业绩突出者予以升级升等、业绩不达标者淘汰出局也谈不上多么残酷,因为这是职场规则。

      不管承认与否,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的身份实际上已经转变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尽管头上还戴着一顶“教书育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大上帽子,大学教师其实本质不过一个挣工分养家糊口的打工者而已。

      对于打工者的身份,其实大部分教师也心理认同,虽然嘴上并不愿意承认。困惑的是,虽然大学教师已经变成打工挣钱的智力农民工,但目前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仍然停留在理想状态上。“让农民工讲情怀“,这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既然是打工者,打工者自然可以对那些不能挣工分的活动说句No。但在高校,一个教师如果对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学习、玩噱头的教学竞赛、形式主义色彩明显的集体活动置若罔闻,似乎并不合适。既然是挣工分,作为一个智商正常人,当然可以将有限的生命用在性价比高的的工作上。按照这个逻辑,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发点绩效高的灌水文章,也似乎并入大碍。以此类推,对于不能带来多少绩效的本科生教学、天资并不聪明的研究生,按照性价比平衡的原则,“放放羊”也谈不上被谴责的道德高度。至于为保住饭碗,为了在学生评教中获得漂亮的评分,在考试中放点水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让老师讲情怀,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观点,就要塑造一个讲情怀的环境。无疑斤斤计较、不断抬升、已经远远脱离实际的绩效考核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大部分内容、环节都是良心活,是无法或者难以量化的,绩效考核政策只能导致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让一个个功利主义者去做不计报酬的情怀故事,有点强人所难。 如果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挣工分养家糊口的职业人,情怀的故事对他们来说估计效果不佳,相应的太高的道德要求也有点不合时宜。

     目前最大的困惑在于,在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成为智力打工的普通职业人的事实背景下,依然按照情怀的故事来要求他们。问题的根源在于,在现有的高等院校性质刚性约束条件下,大学教师职业性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斤斤计较、不断提升的绩效考核制度,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人才分级与帽子工程,是否已经背离了高等院校教育方针?教了27年的书,真的是越来越搞不清楚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17223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