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阳
权力乎、能力乎?导师与研究生矛盾根源浅析 精选
2018-1-25 15:20
阅读:19331

女研究生被潜规则、男博士抑郁自杀,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成了大众传媒的热点。一时间,限制导师的权力,防止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滥用生杀大权谋取私利,一时间成了正确处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良方。

自从1992年参加工作,2005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中毕业的有将近20人,应该说,在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方面有点发言权。看了众多媒体一边倒的声讨滥用职权的导师的评论后,我真的有点纳闷:导师真的有那么大的权力吗?

按照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的权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招生、制定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题、负责送审论文质量把关、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组成建议等环节。这些权力,说多大就有多大,说多小就有多小。以笔者工作的江苏新科二流学校的原三流院校为例,谈一下导师的权力,是大是小读者分析。

硕士研究生初试是参加全国统考,除了专业课命题教师以外,其他导师基本上对研究生笔试成绩没有任何影响力。复试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的,在研究生导师人数迅速增加、招生名额基本保持不变情况下,通常采用双选基础上的分配招生指标的大锅饭体制,导师是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不论好坏,能够招到学生,就算阿弥托佛了,那还敢有其他痴心妄想?

培养环节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学位、选修课、实践课程。思政课、外语课、文献检索课,都是规定动作,导师没有选择空间。剩下的专业课、选修课是学生选定、征求导师意见后确定的。中期考核名义上讲导师有很大的权力,实际上目前沦为一种形式,因为淘汰的标准、做出决定的主体是谁,一直很模糊,绝大多数导师不愿意引火烧身。在江苏某高校因为导师拒绝在论文送审表上签字而纵身从20多层研究生公寓跳楼后,只要质量勉强过得上去,许多高校导师都会一律绿灯。论文盲审通过后,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导师有建议权。如果不出意外,答辩过程都是有惊无险。一个公开的秘密是,毕竟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行,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帮导师带实验、批改作业、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不能算是给导师打工。因为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实践学分,不帮导师干这些杂活,学分拿不到。至于帮导师报账、拿快递,因为这些报销的款项、快递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学生论文版面费、差旅费发票或者购买仪器、数据的合同,让学生为自己服务,也不能说是压迫学生。至于导师组织的学术活动,帮导师给专家订票、负责接站、张贴海报之类的琐事,应当认为是参加学术活动、提高科研能力所付出的些许代价,与导师剥削沾不上边。

这样说来,其实普通草根导师权力真的没有多大。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导师的权力、义务在学校的相应规章制度中规定很详细了。比起欧美国家,坦率的说,中国导师在研究生录取、辞退、制定培养计划方面权利小得多。

如果仔细分析网上曝光的师生矛盾经典案例,在声讨导师压迫、剥削的背后,导师能力不足,不能在研究生发表小论文、盲审、求职、出国、获得国家奖学金方面大大地给力,才是师生矛盾尖锐化的根源。江苏跳楼的女研究生走上绝路的根源是盲审不过关、答辩被延期,陕西自杀的男博士则是因为论文发表、出国深造无望,网上因性爱日记而名噪一时的女博后则是献身的合作导师不给力导致留京无望。

就以媒体爆炒的导师潜规则异性研究生为例,我的一个朋友在高校工作数十年,并未耳闻目睹过导师采取不可告人目的潜规则研究生奇闻异事,倒是见过好几起研究生与年龄差距悬殊的单身或离异异性导师喜结良缘的故事。这里面到底是导师潜规则了学生、还是学生抱着留校的功利目的勾引了导师,真的是只有当事人才说的清。因为是皆大欢喜,所以这样的故事才传为佳话。再以我的另一个在高校担任博导的朋友为例。若干年前,博士还是稀缺资源,博士入学大多采取考试方式。因为是专业课命题人,有那么几次,在博士入学考试前,他接到一个异性考生电话,约他到宾馆沟通,吓得我的朋友知难而退。

导师的权力是被许多规章固化的有边界的东西,而能力的事情就有点说不清了。因为能力是一个集合,包含了学术能力、行政能力、公关能力等等诸要素,并且学生看重的导师能力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范围。多发SCI就是学术能力强吗?似乎不是。官大、行政资源多,能给学生找个好工作就是好导师吗?似乎有点摆不上台面。还是看看研究生怎么看待导师的能力吧。一个网络非常流行的女研究生介绍如何选择导师的帖子十分火爆:“找导师就是要找学术资源多、行政权力大、人脉广的导师,最好是戴帽子的学校、学院级双肩挑领导。这样,发小论文、拿国奖、出国留学、找工作都不是问题!”话讲得有点直白,但是很大上反映了研究生求学的功利之心!

因此,师生矛盾的根源与其说是导师权力过大,还不如说是导师能力不足,难以达到功利化年代研究生的理想目标。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可以肯定,研究生求学的功利之心也在水涨船高。当导师的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功利化目标的时候,师生矛盾必定要进入一个高发期。


相关专题: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0967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