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好凑热闹,看最近科学网上对“读书无用论”讨论得挺热闹,我也凑个热闹。
读书有用吗?先举几个例子:
1、最惨博士后---南航王天旭,博士后出站两年,没有工作,被校方、法院强制执行离开公寓。
2、最惨博士---厦大黄云凌,管理学博士,因为驼背毕业半年没找到工作,火车站摆地摊。“最讽刺的是,我研究的领域是社会保障,如今自己却沦为弱势群体。”
3、最惨状元---刘宁,中科大毕业没找到理想工作,街头流浪四年。
我对这三个人都冠以“最惨”的名号,其实他们真的是最惨吗?不好说,至少,我自己不比他们强多少。
王天旭是因为想留校没留下,当时网上很多人对他是一片骂声,也有很多人对他充满同情,认为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其实我很能理解他,理解他想继续从事科研的那种心情,也明白他为什么没找到工作:去差点的学院,意味着放弃自己几十年的科研梦想,而留下坚持梦想,则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选择了坚持梦想,于是成了老赖。
黄云凌则是因为身体缺陷,导致了求职无门,当时报道他的新闻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最可怕的,不是命运的不公,而是奋争后的徒劳。
刘宁则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不工作,还有些孩子气的赌气行为。
这三位是高学历人群中境遇不佳的三种典型的代表了。我大概属于第二类,身体有些缺陷,说话口吃,紧张时候更甚,于是总被拒的那种。学的是肿瘤学,做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面试了很多地方,面试的时候总是不好,于是一次又一次悲剧。原先只想随便找个医院做做科研,到后来目标变成了检验科也行,好多人惊讶地问我:中专生就能干的活你去干啥?我苦笑:要我就去,管他什么学历呢。到现在,我的目标是有个工作就行,实在不行就随便找个地方干临时工了。---有时我都想质问那些面试官:难道我口吃就不能做科研了么?(最惨的一次面试是山西,面试分数68点几,及格线70,我了个去的,泪崩啊)
期间干了不少零活,翻译,给别人写标书,还给别人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写文章的活都被我拒了,虽然介绍活的朋友都说我傻,可我总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做不成科研,难道我还要留下一堆科研垃圾么?)给自己写了几份标书,可是找不到地方申请,郁闷地很。今年也许又要错过这次的国自然申请了。
记得科学网上王云才老师对求职博士的标准是:不聋、不哑、不结巴。我想,这样的标准,也只能出现在中国了,如果在国外出现,大概会以“歧视”的罪名告上法庭。可偏巧,这样的标准就能出现在中国,还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写出来。很可惜,还是我家乡的学校。
如果爱迪生来应聘,他会被这样的标准拒之门外,因为他的耳朵是聋的。
如果霍金来应聘,他会被这样的标准拒之千里,因为他不但身体瘫痪,说话还得靠机器。
罗斯福来应聘,估计也没戏,他说话结巴,至于结巴的名人更多了,据说钱三强也曾经结巴,幸亏钱老生活的年代早。
可惜,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我无力反抗,虽然屡屡奋斗,但结果总是徒劳,还是之前那句话:最可怕的,不是命运的不公,而是奋争后的徒劳。
读书有用么?
个人以为,读书,就像伊甸园里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可以让人明智,让人明白人生的意义,让人知道人生追求的是什么,让人知道人生不单单是吃饱喝足睡大觉,还有理想,还有梦想,记得周星驰电影了曾说过一句:人生没了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然而读书也是痛苦的开始,就像当年亚当夏娃吃完果子后,就知道了羞耻,被赶出伊甸园,开始了痛苦的人生,读书就是人生痛苦的开始,你读了书,就知道生活本该是如此的美好,生活有那么多东西值的你去奋斗追求,你就知道你的人生居然有这么大意义,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可惜你合上书,去看现实,你就会陷入痛苦不可自拔---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落差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活着,为了赚钱,那真不需要读太多书,没有理想,自然不会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然不会因此而痛苦。所痛苦的也许只是发愁今天晚饭该炒个啥菜,西红柿炒鸡蛋,还是鸡蛋炒西红柿?
我现在就很痛苦,不过都有些麻木了,也许等现实把我的理想磨平了、磨没了,我就不痛苦了。
当然,我个人觉得,博士硕士失业,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在美国失业的博士也多的很,不过美国那是人才太多,人才过剩,在中国呢,人才也过剩了?记得有人说垃圾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那人才放错了位置,自然也会变成垃圾,不过这个责任是在于人才本身,还是放置人才的人或者体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孔鹏洲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99746-76758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