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培训前,我对于教学的理解就是对着教材提前备课,然后讲一讲就完了。参加培训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讲座给了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第一,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国际,面向国际只能是模仿。面向未来就要求我们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很多工作都显得不是那么的必要,很多的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来完成。近年来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围棋上来说,机器已经超过了人类顶尖棋手,而这件事情在几年前还是被认为完全不可能的。我们也注意到一件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医院挂号,银行排队也开始被机器所取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机,让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应该培养什么的问题。
第二,我们的教学现状有值得提高的地方。我们对于教学的惯性思维是传道授业,即重教书轻育人,更加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逻辑,注意知识的表达和传授,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存在不足之处,在学生的品格塑造方面也是有所欠缺。这实际上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思维,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到能力培养上面来。而不是心中有一个惯性或者说惰性,就沿袭着以前自己怎么被教的去教学生,这是一种不太好的方式。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这种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要求了。
第三,教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所以对于人的认识对于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关注度大致反应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变化,基本上10分钟的时候达到最大值,然后慢慢下降。这提醒我们要注意到这个规律,然后加以利用,怎么样在课堂上10多分钟后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一定要避免课堂太过平淡,不能让课堂全程没有任何起伏。
第四,非标准答案的考试形式是个不错的尝试。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绝对大多数的考试都是客观题。这种考试形式最终给每个同学一个分数,然后按照分数大小给大家一个排名。95和90究竟能有多大的差别呢?从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的出题方式上,我们看到一个题目要求给出具体的时间,正确的答案就是一个数字。某个同学没有能够给出具体的时间,但是他根据一些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推理大致判断出了时间。这个同学的答案虽然不是精确的数字,但是我们觉得他还是应该给分的。其实,我们甚至认为他的回答更好。如果考试题目设计成具体的客观题,它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力。这也是以前我们碰到的很多考试的题型,它主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强化。比较典型的就是诗词大会和一站到底这两个电视节目,知识的积累对于创新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但是也有消极的作用。教学目标是有一个金子塔式的模型,从低到高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新。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那么怎样来设计非标准答案的考题就比较花费时间了,比如可以考核 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之,通过参加此次教学培训,我还是获得了不少的收获,希望将这次的收获运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振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88326-126595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