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xichu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xichujian

博文

学术入门第一课——《汉书·艺文志》

已有 4777 次阅读 2015-6-12 15: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篇文章是我根据研究生一年级时候的上课笔记整理而成,最终发表在《中国传媒大学校报》上。从文章的写作到发表都要感谢我的导师姚小鸥教授。


学术入门第一课——《汉书·艺文志》

 

艺术研究院博士生  孟祥笑

 

  从本科读到博士,真正学术上的入门课,是姚小鸥老师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汉书·艺文志》一讲,使我认识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学术研究,至今记忆尤深。

为什么要读《汉书·艺文志》?除了汲取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以外,主要就是通过对它的学习,掌握“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思维方法。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要探寻其渊源,厘清其脉络。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其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古代文学研究也是这样。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先秦学术通过汉人的总结才得以流传下来。作为史志目录学的开山之作,《汉书·艺文志》是汉代所存文献的总结,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概貌和相关学术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书·艺文志》“序言”记述了汉代三次大规模图书整理的情况。“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这是汉代第一次文献典籍整理,也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层面的文献收集整理。近代学人多认为,“汉兴”“大收篇籍”之语,乃承上“改秦之败”句,连类而及,质疑《汉书·艺文志》所言汉初已大规模搜集整理过文献的论断。姚老师指出,从司马迁对汉代收集整理图书文献历史的论述,《汉书·艺文志》关于汉初收书及张良、韩信参与整理的记载,加之班固对《汉书·艺文志》正文所作自注等各方面信息来看,《艺文志》所言汉初已有图书文献整理之事的历史记载是可信的。

文献典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持有典籍就意味着掌控了制度和文化,甚至象征着持有王朝正统。所以,收集整理图书是汉初统治者稳固政权的必要措施。姚老师将深奥的研究方法与形象的案例分析相结合,这一学术方法不但贯穿于《汉书·艺文志》的讲解中,也贯穿于整个《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课程。

《汉书·艺文志》所述涉及到汉代图书的分类方法,还有古代学术制度等方面的简要说明。它将严谨的学术思想寓于简洁的语言叙述中,这种学术理路和叙述模式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汉书·艺文志》将汉代“中秘书”即皇家藏书中所存全部先秦至汉代的图书编为“七略”。除《辑略》为总述外,共分为六大类,它们分别是《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六艺略》的内容以“六艺”即经学为核心,主要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各类图书文献。它们是古代社会的政治和伦理基础。《六艺略》首列《易》类文献。《易》为六经之首,是古人对世界朴素的哲学认识。《易传》“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句,讲述的就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始于对自身观察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回忆所学古文字学,《说文》解释“尺”、“寸”等字的字形及所包含的意义,都以人的身体为参照物,就是明显的例证。关于《周易》的形成过程,《汉书·艺文志》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八字来概括,这八个字成为我了解和研究《周易》学史的开始。姚老师后来指导我写作有关《周易》的文章,基础就是在这里打下的。

《六艺略》《书》类文献“小序”中曾讲到古代简册制度。我在硕士论文写作中,曾利用这一知识来阐释《楚辞·天问》中的错简问题。相关章节整理加工后发表在《学术研究》上。能够在这样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不容易的,追溯其渊源,与我学术入门端正不无关系。

关于《诗》、《礼》、《春秋》等各类文献,姚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思考和研究实践,有针对、有重点地讲解。最后,老师强调了《六艺略》所附“小学”类文献的重要性。古人称传统语言文字学为“小学”,它依附于经籍存在,在解读经典中往往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此可知,“小学”在研究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姚老师要求他的学生都选修郝茂老师的文字学课程。我通过选修郝茂老师的《汉语文字学基础》、《<说文解字>研读》、《出土文献研读》等课程,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文字的学习,让我在研究出土文献时不惧怕困难,有时甚至带给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作《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开篇“曰”字的句读问题》时,即得益于此。

《艺文志·诸子略》将先秦到汉代的私人著述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在“小序”中介绍了各家的起源,学术特点及后学传承中的得失。《诸子略》将儒家列为诸家之首,是汉代崇尚儒术的反映,也与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的理念有关。学习中,我发现了许多与自己原来观念不同的地方。如道家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和政治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姚老师讲解这一部分时,注意结合《艺文志》,从如何使用材料、如何进行文献考辨等角度来具体阐释科学的研究方法。  

《诗赋略》中的“成相杂辞十一篇”,是姚老师写《“成相”杂辞考》这篇名作时所利用的重要材料。这项研究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古代赋体文学的源流问题。兵书是军事方面的重要典籍。《兵书略》记有“《项王》一篇”,其自注曰:“名籍”。列入“兵形势家”小类。这说明,项羽曾有兵法著作流传至汉代。《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似将项羽描述成一个不学无术之辈。通过《兵书略》与《项羽本纪》记载的比照,可以推测太史公如此描写项羽大有深意。通过对不同文献记载的辨析,一个完整的项羽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术数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这些内容与汉人的生活和思想关系密切,当时存书很多,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则离得比较远了。

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利用《汉书·艺文志》进行研究时,其中的某些内容需要加以辨析。《诗赋略》首列“屈原赋二十五篇”,统称屈原作品为“赋”,体现了汉代的文体观念。后世研究屈原作品的学者对这一记载必加引用。《艺文志》并未注意到屈原作品内部的文体差异,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图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作为古代学术的总结,是古代史包括古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它的文献分类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隋书·经籍志》开始,中国的传统图书分类虽然由“七略”而为“四部”,但它们秉承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从现存文献出发分类,并重视儒家文献。

回想起来,《汉书·艺文志》是我系统接受学术训练的开始。它不但使我对古代目录学有了基本知识,还使我开始树立正确的学术史观念,初步理解和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观念和方法影响着我当下的学术研究,并将令我终生受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74517-897483.html

上一篇:八卦也是有文化内涵的!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3 吴跃华 吴玲玲 姚小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