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表程序是每个研究人员无法避免的经历,但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许多时间跟精力,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在投稿给期刊的整个过程中,科研人员不止要遵守投稿规定,还要确保论文质量达到期刊编辑期待的水平。这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科研出版程序是否影响科学研究进行与传播的方式?
研究人员已经对审稿人要求补做实验表示过不满,毕竟有些时候这些实验对文章没有太多实质的贡献,科研人员经常要承担进行“审稿人实验”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发表计划因此更加推迟。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和分子药理学系教授兼副主任 Ronald Vale 就在他的文章 Accelerating scientific publication in biology 中观察到有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成熟的研究故事”。为了满足期刊的要求,科研人员要花不少的时间在实验数据上,导致发表时程拉长,阻碍信息分享,博士后和研究生培训时间延长。
期刊要求更多实验数据这一做法源自“不发表,即灭亡”的学术文化。Vale 教授表示发表在 Nature、Cell 和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上的生命科学论文,其中的实验信息数量在过去 30 年中呈现增加的趋势。虽然有比较小的数据集的研究比较可信,但顶级期刊要求完整的实验数据,不过,不是只有顶级期刊才会要求更多数据,等级比较低的期刊想要往顶级期刊的排名提升,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Vale 教授说:「虽然顶级期刊是科研发表市场的主导,但整个发表体系都感觉到需要更多数据的趋势。」他更提供了一个例子,Francis Crick 和 James Watson 在 1953 年的 DNA 结构突破研究,分作两篇文章讨论,这两篇 “奠基在想法的大小”的文章虽然都没有传达完整的故事,但也都发表在《自然》上,这种论文如果投稿到今天的期刊,作者很有可能被拒稿,因为假设应该要有详细的实验数据支持。
提供详细实验数据的趋势也对知识传播以及职业晋升造成影响。由于研究人员都只想要发表在排名前面的期刊上,他们搜集的实验数据或许超过了期刊所需的数量,这将延迟投稿与发表的时间,也影响了博士后学生转成教职人员的时程。学生必须要根据期刊的要求,在投稿时提供完整的数据集,导致发表延迟,最后花更多时间在训练,而不是在职业生涯上持续往前,做更多研究。Vale 教授指出,另一个被低估的影响是“科研会议充满更多最近发表或最近即将发表的研究结果,而不是正在进行中、有趣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的工作能从会议中的讨论获得养分,但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的工作不会。
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科研发表和传播的速度吗?根据 Accelerating scientific publication in biology 的建议,应该鼓励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到开放获取的预印本服务器上,像是 arXiv。投稿到这类的资料库可以让研究在论文完成后立即被科研圈取得,也可以让学生和研究人员不用等待期刊发表就能申请基金或工作。但 Vale 教授也承认“预印本资料库可能没有办法解决接下来要发表期刊需要的‘数据量’问题”,为了解决发表时需要的数据问题,他提出“关键发现”的做法,“一种新的期刊形式,关注重点在有限的数据,而不是文字”,这样的形式能够让论文用比较小的数据集发表,让科研人员不用为了发表收集大量的数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家 Michael Eisen 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的调查员,也是 PLOS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的共同创办人,他对 Vale 教授文章中提到的几个点有不同的看法并在自己的博文中进行讨论。虽然 Eisen 同意期刊的要求阻碍了科研沟通和职涯的进展,他相信问题的根源是对期刊赋予不适当的价值:「如果你用下面这个方法解决这个更深的问题,就是完全消灭期刊,移往发表后同行评审机制,那么就能消除 Vale 所说的哪些影响。」他进一步说,要鼓励科研人员立刻发表研究,而不是为了一篇“成熟”的论文收集数据,他们应该要对付出的贡献获得相对应的认可,这样也能改变科研人员专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的现象,进而改变科学的发表文化。
发表论文对研究人员来说日渐重要,它已经不是沟通研究的方法,而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用科研产出还有他们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研究人员,对研究的传播甚至研究执行的方式都有巨大的影响。为了将发表研究的重点拉回正轨,笔者认为,资助者、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都需要重新了解发表的原因。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Editage意得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69813-123421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