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实践,也是检验研究生学术生涯和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是研究生能够获得学位证书的必然要求和导师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的重要份额。最近在“科学网”读到8月1日王涛老师发布的《一篇博硕士论文有问题,究竟意味着什么?》博文,其中提到“反复查论文不能真的解决这些问题,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经历过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播种机试验台的设计说明,还谈不上严格意义的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特别是修改过众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当然还接受过包括教育部学位中心邀请的答辩前论文评审在内的无数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也应邀参与过不少大学的学位论文答辩会。自认为对学位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这里拟谈谈学位论文撰写以及就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和审查后的修改提些建议,供参考。
1.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建议
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要在保证必要的科研工作量基础上,确保论文的先进性、逻辑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先进性不言而喻,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必须是在综述最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开展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选题和论文实践而撰写;逻辑性指的是要保证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千万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要围绕某一具体主题深入研究,重点突出,展示研究生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独立科研能力;系统性指的是论文要系统地解决研究问题实现研究目标,采用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使论文形成前后呼应的闭环结构;规范性指的是要按照学位论文规范撰写,用专业领域的通俗易懂、严谨简明的语言表达研究内容的学术性见解和结论,确保论文质量,提高可读性。
(1)克服“佛系”心理确保论文质量。好的学位论文都是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的,从拟定框架到完整论文的全过程,务必要克服“佛系”心理。
①拟定框架,循序渐进。通常一篇工科类的学位论文包括绪论、理论分析、仿真研究、试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结论与展望以及参考文献等主要部分,各部分对于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课题会有所侧重。研究生在按照开题报告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后,进入撰写论文阶段。当然也可以开题报告后就拟定系统性强的论文框架,然后渐进地撰写论文的相关章节,也可在完成所有试验等研究工作后集中时间处理数据、撰写学位论文。但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建议先拟定论文框架,再结合试验而撰写相关章节为宜,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一些研究方案的偏差,甚至调整论文研究方案,减少论文工作需要重大调整的可能。当然在不同阶段,一旦发现学术名词不统一、公式定律书写不准以及错别字、标点符号问题等低级错误时,要及时修改订正。
②多次修改,反复打磨。作为导师,与研究生讨论拟定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后,我通常要完成三轮的学位论文修改。第一轮为研究生提供初稿,我结合论文框架对初稿的结构、内容和质量提出对应的修改意见;第二轮为研究生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后,我会对提交的修改稿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批注,对一些明显的错误或表述问题直接修订;最后一轮为研究生提交拟要定稿的学位论文,我要把关确认,也可能会提出一些锦上添花的修改建议或直接修订明显错误。通常三轮过后,研究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后续所有程序。当然,研究生的个性和能力都是不同的,也有个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需要经过更多的交流讨论和修改过程,才能最终完成,作为导师和研究生,都需要耐得住寂寞,反复打磨提升论文质量。
③强调内容,日臻完善。研究生对待自己的学位论文,千万不能有“论文马马虎虎、答辩走走过场”的“佛系”心理,因为这是你一辈子需要面对和回忆的成果,好的论文甚至影响几代人,当然差的论文会“遗臭”数年甚至数十年。研究生必须要非常熟悉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虽然做不到倒背如流,但肯定要了如指掌,特别是自己取得的创新性内容要烂熟于心,确保学位论文无严重的学术问题,也要杜绝一些低级错误。
(2)突出自己的科研内容实现降重目标。有些研究生为了论文内容查重降重,仅从重复文字删除、文字表述角度移位、同义词替换或外文文献二次翻译等低层次的方式来规避查重,一些机构还号称能“提供锦囊妙计,难题迎刃而解”来吸引“顾客”,甚至出现一些付费的降重软件。这些“耍花样的把戏”,也许能起到一定的降重比例,但实际上应该无益于论文水平的真正提升,如果按此修改过度,可能还会导致研究内容表述语义模糊、逻辑混乱,甚至破坏论文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我认为,要“降重”的重点,是尽量以自己的语言组织,把自己已经开展的研究实践内容,加大力度以足够的篇幅叙述研究过程、分析存在问题、比较试验方案、探讨解决途径、探析失败原因(如果出现过试验失败的经历)、分析研究数据、获得重要结论等方面,通常越详细越好,包括补充试验现场物理照片、画出试验流程图、采用表格归纳分析试验数据、与最新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等工作,当然要尽可能删除一些来自参考文献与论文无关的内容。我相信,通过这样独立的细致工作和一些必要的文字修饰,肯定能事半功倍地实现学位论文的降重要求,满足对学位论文的各方面指标。
(3)合理运用AI辅助工具。AI辅助论文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但AI日益显现的“欺骗性”会逐渐模糊“人”和“工具”的界限,甚至可能引发风险和伦理的“对齐问题(alignment problem)”,如何确保AI系统符合人类价值观并受人类掌控,已经成为AI工具安全性的担忧。
我认为研究生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借助AI辅助无可厚非,甚至应该提倡。如,可借助AI掌握研究进展,补充最新相关参考文献,结合自己研究重点方向及时修正下一步要开展的研究。但是,千万不要用所谓爆火的“论文自动生成器”“写论文神器”等,来整篇完成近乎“垃圾”的学位论文,如果不从专业学术角度加以认真甄别修改,会遗患无穷。当然,一旦采用AI辅助进行有关论文框架设计、论文内容表述等工作,建议在致谢或论文某处说明一下。(注:我正要上传本博文至科学网博客时,读到科学网发出李锋亮老师今天在《中国科学报》上的《应允许研究生借助人工智能写论文》,很有同感)。
2.关于学位论文审查的思考
学位论文需要审查毋庸置疑,但审查环节选择和审查标准制定则要认真分析。当前重复审查论文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包括严控查重率/AI率双指标。如,论文撰写过程导师肯定要审查,预答辩前学校要求送同行专家查,答辩前教育部学位中心要送盲审查,答辩前和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必须要查,答辩后教育部学位中心每年还要定期开展随机抽检。
(1)反复审查论文的弊端分析。当前包括知网查重、维普论文检测、万方论文检测以及MasterAI等众多查重系统,在预防学术不端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目前的“反复”审查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生穷于应对自己的论文能确保经得住检查,而可能对真正创新的内容反而重视不够。如果各层次审查的专家都能负点责任,提出真正切中要害的问题,研究生可汲取众智,肯定会对学位论文的结构完善和学术水平提升有很大裨益。但如果碰上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专家,没有判读论文的创新内容,仅仅提出一些不痛不痒、过于宏观的问题,甚至用“创新性不够”一句话而不提具体问题就“枪毙”一篇论文,这时候研究生就遭殃了,特别是碰到“意见相左”的评审意见,很容易造成论文结构越改越差,系统性可能越来越糟。而多次反复审查论文,碰到不负责任评审专家的概率会提高,还有些专家因跨行评审(都说“隔行如隔山”,我从负责任角度就退审了不少跨行的学位论文审查邀请)加上自身科研任务重,花费的评审时间有限,难以真正提出明确并可修改的意见,有些专家甚至将评审任务下放给一些学术能力还不够完备的人员进行评审,抑或借助AI审查论文貌似给出逻辑严密实则可能空洞无物的评审意见,这时如果专家不把关,高度怀疑出来的评审意见能否客观中肯。
对于盲目扩大学位论文查重率和AI率审查力度的现象,我担心这种审查方式是否会走向另一极端。一些查重系统还能提供一键式降AI率和查重率的降重功能服务,助力降低重复率,“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我真不敢肯定,这种查重与降重操作会否有误判可能?是否能真正提升论文质量?是不是又在“瞎胡闹”呢?
(2)提倡“三级审查制”和提升惩戒力度。评审专家的重要任务应该以挖掘肯定学位论文的真正创新点为重点,哪怕有那么一点点创新就不错,中国众多研究生论文,每篇学位论文都有一点点创新就能积少成多,就能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然后评审专家要兼顾审查论文结构和表达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当然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如代写论文、抄袭论文和伪造数据等)必须是主要的审查检测内容。若发现学术不端,要明确建议拒绝提交答辩、已答辩的撤销学位并要惩戒导师。
我认为要大幅度减少论文审查的层次数量,宜提倡“三级审查制”即可避免学位论文的反复审查问题,即导师认真把关、答辩委员会全面审查、教育部学位中心个别抽查。首先要提高导师对论文科研工作量与论文规范性、逻辑性与系统性把关的责任程度;然后严格遴选组建答辩委员会,负责全面审查论文的创新点、逻辑性与系统性等,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为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平把关;最后对于经过答辩并已通过、已经入档的学位论文,宜以极少的比例随机抽取,并送给声誉好、认真负责的领域专家审查,以发现前两级审查可能存在的“集体作弊”问题,尤以学位论文抄袭和数据作假为主,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加重处罚力度,尽可能顶格处罚研究生和导师,提高违规成本,目的是起惩戒作用,警示所有研究生不敢违规,而督促导师要更加重视研究生的论文工作。
3.研究生学位论文被审查后修改的建议
如果答辩前的盲审或评阅意见中含有“大修改”“不同意答辩”以及论文答辩未能够全票通过、超过修业年限或是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就需要接受可能会成为重点抽查对象的准备。对于常态化的论文审查和论文答辩结果,修改时首先态度必须认真,解释应该适度,最后我就答辩后的修改提一些建议。
(1)态度必须认真。论文在接受各层次的审查后,会给出许多修改建议,研究生要逐一认真分析理解每一问题及建议内容。首先要抱着专家都是出于能理解你的辛勤劳动和提升论文学术水平的负责任角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要求;然后根据已经开展的科研实践,顺着专家思路加把劲开始修改完善论文;当然,撰写论文必须已经有、也相信有自己完成的创新性内容,否则再修改还是别人的东西,就不要浪费时间修改(这应该是极端个性的案例),也许需要补充试验等环节,甚至需要推倒重启论文工作。对于专家提出创新性不足这样的简单化问题,要回答指出你的创新点在何处,有无对比分析数据等;对于专家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则要认真地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2)解释应该适度。领域同行专家学识广泛,能高瞻远瞩地发现并提出论文中存在的关键领域问题,当然你也不能一味迁就专家意见,毕竟专家只是花了不太多的时间来消化你经历数年的研究实践。对于认为是错误的意见,要咨询导师或与同行一起分析,如果肯定是错误的意见,当然不能采纳,但要态度诚恳地给与解释,或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注意解释的语言表达,尽量不用反问句,不能太“犟”,需要给负责任的专家一个台阶。
(3)对待答辩意见务必严谨。答辩专家看论文的时间通常也是很有限,对于部分不愿意看电子论文的专家,甚至在答辩时才拿到纸质论文,提问的角度可能会比较宏观,但很多答辩专家会很认真地看论文,能发现一些细节问题,并可能会在答辩时提问以确认甄别。我这里根据自己各方面经历,梳理一下专家可能提问的内容(不一而足),供研究生和导师参考(当然也可作为答辩专家提问题的参考):①提出研究背景、创新性等情况;②把握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问有关重要知识点的内容,看研究生能否正面给出知识内容的正确回应;③提问主要试验设施有关重要参数及试验过程,判断试验设施是否为研究生自己的设计搭建以及是否独立设计试验方案等,考察研究生是否真正开展了具体的研究,也力争发现是否纯粹采用AI生成内容的可能性;④询问所作研究的成本控制、未来应用前景以及推广应用建议等,考察研究生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内容和所在领域发展状况是否熟悉,对系统性内容的掌握程度;⑤征询论文中存在疑问的关键内容,是否理解偏差或考虑角度不同,考察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应对错误的能力;⑥围绕研究展望中的有关内容,征询相应问题及其解决思路;⑦提醒不合理的论文结构、不够规范的学术概念、错误的表述内容;……。
建议在答辩提问环节,研究生要记录所有连续问的问题,尽可能完整全面记录提问要点。对于一问一答的提问,需要快速理解,现场回答问题的解决思路,难度相对更大,但只要你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烂熟于心,“以不变应万变”,抱着客观诚恳的态度,应该可以从容回答。答辩通过后,需要全面梳理分析答辩委员的所有问题,研究生要对论文进行一次全面修改完善,从程序上这应该作为学位论文最后一次修改的机会,导师要认真把关,做好入档前的一切论文工作。
当然,在反复评审规则未变的现实面前,研究生必须充分自信,对学位论文做到“心中有谱”,充分接受你的学位论文被“评头论足”的准备,千万不要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加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1760-149734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