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华的活动构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h 活动构造,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哪天要了你的命,也许……

博文

思路决定了科学创新,也决定了社会风气

已有 4026 次阅读 2013-1-29 13:52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学创新, 造假, 数据处理, 选择性使用

处理数据对比思路决定了科学创新,也决定了社会风气

 

今天下午,听系里例行的学术报告。内容大概:巴西两处高原(其实也就海拔500m以下),也是世界最大的铁矿,有些地方Fe2O3含量是99%,Fe含量70%以上,也就是说,满地石头都是矿。但是那个教授不是做矿的,是研究的地貌。在一个厚11m的剖面点采样,用UTh4He测年做出来的年代都很老,分布看不出什么变化趋势。于是,偶然发现,样品中3He含量很高,比地球上其他一般正常的要高很多。于是想出,利用3He的成因机制来测年,这个年代可以反映地貌的暴露年龄。于是,从另一个思路来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作出了解释。当然,问答阶段,听众提出很多来询问××考虑了没有……

这种科学研究思路,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在实验、观测等过程中,数据往往不是我们所预期的。通常会有两种典型的处理方式:

一种是扩大观测和实验,找出原来数据的问题,这样一般会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预期没有考虑到的,甚至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这样往往容易出现所谓的创新。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另一种就是,扔掉不理想的数据,保留预期的数据,可以很快发出论文。这样的论文,一般会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研究与××的结果相近,说明我们的方法和分析是可靠的。”但是,这样的论文很适合数数拿奖励、评先进、评职称。不过,在科学研究上虽然也算数据造假,但这样最多也就是骗点钱,不会对科学造成很大的危害。这里必须为这些数据喊声怨,它们本来是过来帮科学家指示一条创新之路,反倒遭到打压。

我们不是说,实验和观测设计可以不那么严谨,出了问题到后面去弥补。而是在数据采集的方法和设计中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如何对待和处理获得的“不理想”数据。

不过,在社会生活上,其实我们一样碰到非常多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国内,采取第二种处理方式基本是绝大多数。比如说,四川两会代表建议立法处置非正常死亡尸体,他想到的是处理掉造成麻烦的东西,而不是看到麻烦后面的问题,更不用说想办法解决那些问题。比如说,PM2.5的问题,原来不公布数据的行为,无异于也是选择屏蔽自己不想要的数据,而不是利用这些数据去做该做的环境措施。比如说,重庆不雅视频问题,重庆警方选择处理视频,而不是利用视频提供的信息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

如果非要把科学的和社会的统一,那只能说到社会大环境、社会风气了。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的创新还有希望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355-657583.html

上一篇:地震地质会战
下一篇:失业吧,可以去北京投资、落户、超生
收藏 IP: 131.215.70.*| 热度|

7 曹聪 陈安 杨华磊 刘洋 戴德昌 熊栋梁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