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与高校语境中,“帽子”指各类人才称号与学术头衔。过度以帽取人会将评价简化为头衔与资历的比拼,造成资源错配与激励扭曲。一是使评价偏离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的本质,滋生重名轻实,急功近利与短平快取向,甚至诱发学术浮夸与造假。二是让青年科研人员陷入争帽子攒资历的内耗,抑制长期攻关与原始创新。三是强化马太效应,导致学术资源两极分化,挫伤无帽者的积极性。四是引才工作出现重帽子,轻适配与挖高帽的功利化倾向,甚至为争夺帽子而破坏学术生态,助长非良性竞争。
对组织治理与公共资源配置的危害在组织与公共部门层面,以帽取人会削弱治理效能并放大制度性风险。其一,将帽子与薪酬待遇,资源配置,职务晋升,住房分配等高强度绑定,形成刚性利益链条,导致资源分配失衡失准。其二,诱发人情面子等不良因素渗透,滋生寻租与不公平,削弱组织公信力。其三,以帽子作为一刀切的快捷指标,忽视岗位与学科差异,造成人岗错配与结构性冗余,拖累组织绩效。其四,与国家倡导的人才分类评价方向相悖,不利于构建以实绩论英雄的长效机制。
对社会风气与个体权利的衍生危害以帽取人会外溢为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问题。一方面,它强化唯帽子论的路径依赖,异化学术身份标签,挤压多元成才路径,助长看帽子下菜碟的功利风气。另一方面,在公共空间中,帽子作为政治或群体标识被误读时,可能引发选择性对待与群体对立,例如围绕MAGA等政治性帽子的拒入与服务拒绝事件,折射出以符号代替判断的社会风险,侵蚀理性包容的公共讨论环境。
纠偏方向与可行举措纠偏关键在于让帽子回归学术荣誉本质,建立分类,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一是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弱化头衔在资源分配中的硬约束。二是推进分类评价与代表作制度,扩大同行评议权重,探索揭榜挂帅等以任务与实绩为导向的机制。三是破立并举,清理四唯,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避免一评定终身。四是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防止将帽子与物质利益简单强关联。五是强化用人单位自主权与过程管理,完善长期跟踪与优胜劣汰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50737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