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学术不是考核出来的

已有 2203 次阅读 2025-10-21 17: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把学术成果等同于论文篇数,刊物等级,项目数量与经费,影响因子等硬指标,会系统性挤压高质量研究所需的​​长周期,探索性与风险性​​,并诱发以量代质,以刊评文等失真做法。历史与现实均表明,真正具有原创性与影响力的成果,往往来自学者的​​内在兴趣,长期积累与学术共同体的内容评价​​,而非外在考核的指挥棒。因此,评价应服务于学术,而不是替代学术。

​​量化考核的主要问题:

1 强调年度工分,短期产出,忽视研究的不确定性,周期性与学科差异,导致短平快十年磨一剑难以兼容,违背科学规律。

​​2 以量代质,以刊评文​​,将“​影响因子,引用率”等外在指标当作质量代理,催生灌水,寻租,版面费​​等乱象,弱化对内容本身的判断。

3 重项目轻成果,把拿项目当作能力与绩效的主要凭证,甚至以项目级别折算论文,造成资源错配与激励扭曲。

4 行政主导,指标刚性,忽视学科逻辑差异,压缩学术共同体自治与同行评议的空间。

5 功利化导向抬升,学术不端与关系评审风险上升,创新动力被透支,学术生态恶化。

​​可行的解决途径:

1 回到内容与贡献的评价:坚持以学术成果为指向,突出原创性,科学性与实践/社会贡献,避免以载体(期刊,出版社)与身份替代内容判断。

2 同行评议为主导:扩大小同行实质性评审,提升程序透明与监督,辅以必要的匿名与回避,防止人情评审。

3 代表作制度:在一般量化门槛之外,开辟代表作通道,以少量高质量成果接受深度评议,已被多所高校探索实践。

​​4 分类评价与长周期​​:按学科类型与任务类型设定差异化标准,​​拉长评价周期​​,给慢研究以空间。

5 定性与定量结合:量化数据仅作门槛与参考,以定性评审定质,同时规范数据来源与使用,避免不当量化。

6 纠偏以项目代成果:项目是条件而非成果,评价应回到成果质量与实际贡献,避免重复计算与资源错配。

7 政策与制度保障:落实破四唯,建设规范的数据与评审基础设施,推动去行政化与学术自治落地。

除此,优化考核周期与权重,确立质量优先与代表作规则,建立公开透明的同行评议流程与申诉机制,审慎使用外在指标,防止以刊评文。

期刊与出版平台完善匿名评审与伦理规范,抑制关系稿交易稿,建设高质量,可追溯的数据与引文基础设施。

评价组织与管理者推动分类评价与跨学科机制,强化对评审专家的培训,轮换与问责,提升程序公信力。

学者个体要坚持问题导向与长期主义,以学术共同体认可为目标,主动公开方法与数据,接受时间与同行的检验。

学术不是考核出来的,考核出来的不是学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506864.html

上一篇:做一个勇敢的批判者
下一篇:大学生不听课现象的思考
收藏 IP: 119.130.155.*| 热度|

14 杨正瓴 王涛 李志林 崔锦华 刘进平 郑永军 钟炳 焦飞 李文靖 汪运山 李璐 梁洪泽 谷云乐 冯兆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6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