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大学一学院取消绩点,改为以等级制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这则消息在社会上引发关注和讨论。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很多学生为了让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实际上,不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多所985高校的部分学院,也都曾尝试过对绩点制进行改革。
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一些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花费大量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放弃GPA(Grade Point Average)排名,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
绩点是根据学生在各门课程中获得的成绩计算得出的一种综合评价指标,也是目前国内大学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
绩点通常以4分制或者100分制来表示,具体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因学校而有所不同。绩点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在各门课程中的学习成绩优劣。GPA计算会将每门课程的绩点乘以学分,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分,得出平均分,因此,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绩点与学分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在取得某门课程的学分后,根据该课程的成绩和学校规定的绩点计算方法,可以得出相应的绩点。然后,所有课程的绩点可以加权计算或者平均计算,得出学生的综合绩点。
近些年,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取消绩点,实行等级制的成绩评定改革,即用A、B、C、D、F等字母表示学生的成绩水平,而不再用百分制或者绩点制。
2019年5月20日,清华大学发布GPA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是教师的学术权利,教务部门尊重教师的学术判断,不在成绩评定工作中设置指导性的优秀率指标”。同时,2019年及以后入学本科生的成绩记载方式将不再有“对等百分成绩”。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2020级开始采取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方案中明确显示:不再计算GPA,全体同学用优秀率(A%)和优良率(AB%)替代GPA,并将学生的成绩分为A、B、C、D、F五个等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表示“我们认为本次学业评价改革,是在把国家强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地落到实处,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生命科学学院对本科生实行等级制、放弃GPA的目的,是为了给同学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娟也认为,取消绩点能够给学生松绑,让学生更关注学习效果本身,更注重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盯着学习成绩和考试本身。不过,解决绩点问题的关键,不仅在高等教育环节,更在于改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我们的社会能否打破工具理性和标准化倾向,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观,能否摆脱功利导向和优绩主义陷阱,造就多向度的自由人,才是绩点制改革能否生效的关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49749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