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我做了这么多漂亮工作,难道还不够学位资格?”
有些师生觉得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比起毕业论文那就不是个事了。正因如此,对论文写作不重视。以为重在结果,只要列出数据图表再配上已发论文就足以震撼评委了。这是把学位论文当成走过场,能否毕业还得靠实力(发表论文)的典型思维。
要知道,发表论文与学位论文根本不是一码事!发表论文讲求结果的单一可靠创新,而学位论文讲求的是系统充实完整。若发表论文是检验一颗子弹,学位论文就是检验一把枪。
2 盲审不过是评审人太苛刻
这一因素不能完全排除,可以个例处理,如对评审意见不服可以由学术委员会仲裁。我相信多数评委秉公评议。建议简化评审条件,看论文大体是否达到学位标准即可。对待负面评审意见要客观理性,有道理的改正,误判的换人评或申诉。对人宽松,对己严格才是正确反应,而不是一味责怪评审人。
3 盲审不过因素复杂多元
盲审是否过主要与学生实验数据,写作,思路,创新性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导师的责任心及在学术圈的影响力有关。如数据量不足难以支撑起论据,写作粗糙,思路不清,没有新意甚至抄袭。导师投入不足,不认真,学术圈口碑不好。
此外与评审人的专业判断力及人品也有关系。如非同行,不熟悉论文领域,自身水平不足,也不排除同行竞争和个别恶意(看谁都不顺眼,滥用权力)。
论文盲审初衷是好的,严格把关杜绝放水。但执行起来问题多多,矫枉不能过正。这涉及到制度,政策,关键还是人!
说到底,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和导师的能力水平态度决定一切。这些年学生和导师的素质都在下降。合格的学生与合格的导师才有合格的论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48349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