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哪吒电影风靡全球。然而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哪吒真的被现实所接受吗?人们是真的喜欢(认同我命由己不由天),还是叶公好龙(仅仅娱乐震撼)?
哪吒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起源于晋代等典籍,最初形象奇特且充满神秘色彩。传统文学里他勇敢、叛逆又神通广大,比如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后又重生复仇的故事就展现出他独特的性格和人格魅力。
近现代影视改编中,哪吒形象变化巨大。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外貌上黑眼圈、塌鼻子,一口鲨鱼牙,与传统形象截然不同,性格上多了些俏皮捣蛋但又不失正义。这种改变既保留了哪吒的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老一代观众可能对传统形象更有感情,但年轻一代对现代改编形象接受度更高。
哪吒从原本被视为“异类”到被接纳的过程是否反映了社会对多元性的包容。哪吒形象所传达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度,比如他的反抗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是否有新的解读,这种解读是否符合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当代倡导的平等、包容等价值观在哪吒现代形象中有所体现。他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叛逆者,而是被视为打破偏见的存在。他的反抗精神被解读为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这与现代社会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勇于突破困境的价值取向相契合,迎合了很多普通人的心理。
在我们的历史书和身边其实就有很多“哪吒”,但神话与现实并非一回事,如同理想与现实。现实中的哪吒被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不同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