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为何总引起争议?
2023-9-25 08:43
阅读:3094
署名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学术不端表现之一。一篇文章多作者现象司空见惯(并列第一,并列通讯,超多署名)。开车的,坐车的,搭车的,蹭车的都有,贡献含糊,混杂在一起,有时难以理出头绪。
现行的评价体系给某些人投机提供了机会。对于理工科而言,一些成果不可能独自完成,需要分工协作,团队配合。为了职称,为了毕业,为了晋升,为了饭碗,铤而走险者有之,利益交换者有之,以权谋私者更有之,令人无可奈何,深恶痛绝。
人情社会除了血缘就是利益交换。老师想提职,就得巴结讨好,递上投名状。领导滥用权,就可以侵占下属知识产权。挂名者多为沽名钓誉或“被关照”,始作者多为利益交换或以权谋私。署名不当败坏了学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始作者与利益有关。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若署名毫无利益,谁还署名?
高校考核对科研人员成果的要求有人数规定,成果越大,利益越多。因此,单位领导只关注第一单位第一作者是否是本校,至于有多少作者并不在意。况且署名这种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但有时灰色地带难以抓到证据,尤其同行同事间。毒瘤很久,难以去根。
有人说老师应该有起码的道德标准,但在现实利益面前有时道德分文不值。道德制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保证所有人有良心。也有人说强化法律规范,但有时“清官难断家务事”,尤其贡献大小说不清楚。制度制约需要细化完善,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40358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