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岗工作的那些年,年长与年轻老师间关系密切。老教师关爱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尊重年长教师。那时的高校基本是近亲繁殖,留校的老师与自己的老师们在一起工作,而且年龄几乎差一代人,学院注意层级留人(每隔4-5年),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容易相处,传承顺利。老教师退休时,后辈给予足够的尊重。老师们对学校认同感,归属感强烈。
近20年来,一些高校引进来自国内外五湖四海的老师,学缘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都是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各自学校学科背景不同,而且同一学科还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同事间关系微妙。若不在优势团队,单打独斗,想脱颖而出几乎不可能。对学校也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基本无,因为站不住可能另谋出路。
拿学院微信群来说,明显看出,原来的“老人”与“新人”各干各的,话不投机,很难交集。年轻人发文章拿项目,点赞的几乎是同一群体,而老人不关心这些。老人谈的话题,年轻人也不感兴趣。似乎一个学院两个单位,泾渭分明。领导有新人也有旧人,如何协调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原因是年龄代际不连贯造成的。60后的老人快退休了,职称到顶,失去“进取心”;70后的中人虽然当领导但人数毕竟有限,学术也开始走下坡路;80后的新人正在崛起,人数占多,而且非升即走的竞争异常激烈残酷。新老教师俨然陌生人一样,很少沟通。个别老师留自己的弟子接班,形成团队,其教授生涯可以延续更久。多数老师则退休离岗,回家享受晚年。年年批量进人,年年批量走人,如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流动性很大。
不同代际的人在价值观,利益诉求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很难形成共识。没有了“位重”也就没有了“尊重”,退休只能黯然离开。各校简介历史都是5,60年代的老人,鲜有新人。年轻人在严酷的竞争规则面前,凭本事吃饭成了不二法则,学科间难以形成合作。只有有优势的学科团队成为发展的必然。原有的学科也在脱胎换骨,新的“派系”正在整合之中,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朝天子一朝臣。
代际与学缘或许是所有高校面临的问题。处理得当否,对于学校学科发展影响巨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3445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