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Q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QY

博文

从“农村与城市”看国内当前的矛盾

已有 5741 次阅读 2012-8-22 11: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 城市, 农村, 父母, 子女

不知何时形成的习惯,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经常喜欢呆在家里看书、或者从网络和电视上浏览他人所展示的信息,其中“有智慧、有平凡,有精彩、有忧伤,有开心、有悲痛,有收获、有失去,有期望、有迷茫”,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或许从那里,都能一一体会到。不禁有时在想:姑且不论那些信息是真是假,原来一个人的生活,有时还可以这样过。

这个暑假,暗自思量,似乎发现自己暂且无太多事可做,便抽闲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先不谈自己在城里面的生活如何,但心里始终还是明白一个道理:有空就去探望自己那逐渐白发的父母,从古到今,毫无疑问,于人于己,绝对是件好事!今天在此,就先简约描述一下咱家所在的那个村庄,以表己对父母、家乡以及天地养育恩的敬重之心和依恋之情。

村庄很传统,村里人几乎都是一个“姓”;村庄不大不小,七八十户人家,村里人相互间都很熟悉;村里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小楼房,小楼房均很像城里别墅两三层那种格局;小楼房和大城里的别墅比,无论是在造价、还是在配套设施上,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实话说,小楼房住着还是很踏实,至少不像过去住的瓦房那样,在恶劣天气下便担心漏雨倒塌;小楼房周边的道路,大部分已不是过去那雨淋后就湿漉不堪的泥路,如今早已变成了水泥砌成的坚固石道;村庄往西,沿着一条小路朝前走,大约在一千米的地方,静静地躺着一条自北向南的小河;村庄向北,沿着一条小道往前行,大约在两千米的地方,安然地矗立着一所面南背北的小学;紧靠着这所小学的东边,还有一所赋有“清华”美名的幼儿园;村里留守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已到城里去闯荡淘金;在白天,村里大人们通常都会下地里干活;到了晚上,村庄的周围则变得很安静,偶尔能听到有机动车驶过留下的轰鸣声;闲暇、过节或遇喜事时,村里便会有人聚在一起打打扑克和麻将,或者吃些小酒小菜,也算是适时愉悦心情;偶有雅致之时,站在楼高处,则可欣赏一下那庄稼、学校、树木和村庄相互点缀的自然风景。在那时那地,刹那一看,确实能感受到属于田园乡村的那份宁静与和美;然而,在何时何地,细心一瞧,其实,在这份宁静与和美之中与之外,还荡漾着一份嬉闹与浑浊。这份嬉闹与浑浊,可以说,大部分落脚于村里人有关“农村与城市”认识和选择上的一些纠结。

现如今,或许摆在“农村”和“城市”父母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是否应该想方设法、倾全力而为把自己的孩子从自己的“农村”和“小城市”送进“大城市”读“大学”?的确,今天部分的“大学生”、甚至包括“研究生”,在毕业工作时确实面临着许多“让父母差异、窘迫”的问题,如“孩子毕业时还得费心把自己的户口放回老家”、又如“孩子毕业时并没有及时找到所期望合适的工作”、再如“孩子工作后并没有像父母所期望那样短期内挣到很多钱”、甚至“孩子工作后在期望的城市里长期买不起属于自己的房子”,等等,“农村”和“城市”父母们面对这些新生事物,自然会产生点点疑惑和伤心。

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或许有必要先弄清有关“农村”和“城市”的一些含义。从概念上讲,“农村”,以“村”字结尾,重点落在了“农”字上,包含着“农民、农业、村庄”三层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农民以家庭为最小单位,住在独立的楼房里,主要从事农业相关的体力劳作和粮食生产,并以自己生产的粮食为主要满足,家庭聚集成村庄,许多村庄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农村”;“城市”,则以“城”字为首,重点落在了“市”字上,包含着“城里人、城楼、市场”三层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城里人以家庭为最小单位,住在组合的楼房里,主要从事市场相关的智力管理和商品生产,并以自己生产的商品为主要满足,家庭聚集成城楼,许多城楼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城市”。说到底,“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农”和“市”两字上。

容易知道,人类要想“长期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只需提出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衣、食、住、行”。首先看“衣和食”,在古代“农村”,常说“男耕女织”,由此可见,在“农村”这个概念中,“农民”已能完全担负起解决自己“衣和食”的问题;再看“住”,建筑楼房主要依赖的是“泥工和木工”,而这些“泥工和木工”基本全部都是出自于“农民”,由此可见,在“农村”这个概念中,“农民”还能完全担负起解决自己“住”的问题;最后看“行”,不过是走路罢了,“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由此可见,在“农村”这个概念中,“农民”天生还能“行”;此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代“农村”这个概念中,“农民”还能为“城市”里“城里人”的“衣、食、住、行”做出更多实在的贡献,仔细想想在“城市”里“农民工”称呼背后的含义吧。不难发现,“农村”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农”字上,“一个国家,任何时期都应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让农民安居乐业,或许这就是稳国之根”。

还应该知道,人类要想“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势必将在“农村”中“农民”所创造的“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从更大意义上看,这或许将是“城市”里“城里人”需要特别思考的问题。“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医疗、高品质的管理、高档次的衣服、高安全的食品、高级别的住宿、高效率的行程”等等,一切似乎都先源自于“城市”里“城里人”的智慧。“城市”里“城里人”要想把这些“智慧商品”更大程度上推广到“农村”和其他“城市”,让更多的“农民”和“城里人”受益,以达到“衣、食、住、行”上的“更高要求”,势必将涉及到“城市”概念中的重中之重“市”字上,即“市场”。“市场”存在的地方,伴随而来的就是“利益”,随之,这些所谓的“智慧产品”必将被“城里人”冠上一个“较高价格”,而在这种“较高价格”背后“巨大利益”的博弈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就产生了,紧随着,在这个国家内部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矛盾。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巨大利益”市场的博弈中,毫无疑问,“城市”里“城里人”抢得先机,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一直比“农村”中“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高。由此可见,“城市”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市”字上,“一个国家,通常都会竭尽全力、通过不断稳定和拓展市场来加速城市的发展,让城里人安居乐业,或许这就是强国之本”。

据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农民”和“城里人”的安居乐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来讲,都是非常重要,一个是“根”,一个是“本”。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正是由于“农村”和“城市”在这种角色和生活水平上的差异、以及一种“极力追求个人物欲名利享受”价值观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在继续加大,“农民”和“城里人”骨子里的思想认识也产生了较远偏差,从而不断引起国内这样那样的一系列矛盾。

在绝对长的时期内,“农村”中“农民”就根深蒂固地认为:能到“城市”里过“城里人”的生活,便是他们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且,“农村”父母们从小就教导自己的儿女,要不惜一切努力走进“城市”里去,成为“城市”里国家的“人才”。与此同时,“城市”里“城里人”则根深蒂固地觉得: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有幸待在“城市”里做“城里人”,已是国家的人才,相比在“农村”中做“农民”,更感到无比的荣耀,而且,“城市”父母们也从小就教导自己的儿女,要不惜一切努力确保自己在“城市”里的位置,甚至从“较小的城市”迈进“更大的城市”。在这两种源自“农民”和“城里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认识”的长期统治下,势必将造成“农村”和“城市”之间更大的差别和国内更多的矛盾:从发展规模上讲,“城市”越来越大,“城里人”越来越多,“农村”则越来越小,“农民”也越来越少;从思想认识上说,“农村”中“农民”可能将 “过多地低视自己,而越来越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而“城市”里“城里人”则可能将“过多地高看自己,而越来越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差”。不难推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将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上提出更多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全面满足个人物欲的需求上,从而消耗大量的资源,在如此的发展趋势下,一个国家的有限资源势必不能长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平衡比例势必将在某个时间被打破,在那时,一个国家有限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国内矛盾将已不再仅仅局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逐步将拓展到“农村”和“城市”内部,这个国家也将因此而遭受巨大的灾难。仔细思量,你若有时间,就请问问现在的“农民”和“城里人”,看看他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来自生活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过去“农村”中“农民”各种疾病的高发,被称之为“贫穷病”,你又是否想过现在“城市”里“城里人”各种疾病的高发又是为何呢?听说有人有时将此称之为“富贵病”,还真是有点意味深长。从一种氛围中,或许能感觉到,“人民在埋怨政府,政府也在埋怨人民”,却不知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自己,好像听谁讲过一句话,大概是“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虽“有点逆耳”,但还算是“良药苦口”。

有人常说,“提出、发现问题最重要”,其实在此基础上,必须再加一句,“正视、解决问题是关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阻止或消除这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呢?首先,让人容易想到“城市户口”的制约,似乎可以通过这种“城市户口”的高要求来约束部分人口的进入,从而阻止某些“城市”的过度膨胀;其次,让人又想到“高物价、高房价”的制约,似乎可以通过这种“高物价、高房价”的长期化来约束部分人口的进入,从而防止某些“城市”的过度膨胀;接着,让人还想到“新城镇化建设”的制约,似乎可以通过这种“新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化来约束部分人口的进入,从而防止某些“城市”的过度膨胀;紧接着,让人又想到“降低农村孩子考取大学比例”的制约,似乎可以通过这种“降低农村孩子考取大学比例”的常规化来约束部分人口的进入,从而防止某些“城市”的过度膨胀;最后,让人还想到“极大鼓励国内人才留学和移民”的制约,似乎可以通过这种“极大鼓励国内人才留学和移民”的制度化来约束部分人口的进入,从而防止某些“城市”的过度膨胀。以上所有这些方法,或许能够在短期、少数“城市”内取得一些成效,但是,长远看,都存在很大的弊端,相反将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将进一步激化国内的矛盾。例如,“城市户口”的限制势必将加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户口问题”应该变得更加灵活,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户口”甚至应完全消失;再如,“高物价、高房价”的长期化势必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和改变人的世界观,让人最终不得不作出判断“只有挣钱才是硬道理,有钱便拥有一切”,于是“人就越来越成为金钱的奴隶”,多可怕;又例如,“新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在本质上也并没有从总体上降低“城市”的膨胀,“城市的过度膨胀”实际意味着“一个国家市场商业化的过度依赖”,仔细想想,“若是在战争年代,一个国家的城市首先被作为战略轰炸的目标,在那时,城里人将比农民遭受更大的磨难”;再例如“降低农村孩子考取大学比例”,这明显是不公平之举,不利于国家“人口素质”全面的提高;最后如“极大鼓励国内人才留学和移民”,很明显,这将加速国内优秀人才和资产的流失。此时此刻,不妨换个角度,把目光和发展重点更多地投放到“农村”,通过某种合情合理的方式,把“城市”里的“城里人”自发地引荐回归到“农村”,这绝对是个挑战,但不可否认,也是解决一切矛盾问题的大方向和大工程。

或许,具体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首先,应充分利用国家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最大范围内不断加快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各种基本需求、保障和贫富上的差距;其次,加强教育,在思想认识上,让“农民”和“城里人”从根本上改变根深蒂固旧的观念,从而重新构建一种“平等、协调、平和”的“人才观”,让每个人都能真实感觉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自由健康地生活;最后,极力宣传引导,倡议所有人从小培养“简单节约、善言善行”的生活习惯,从而在全国范围内造就一种“自然和谐、国泰民安、家庭幸福”的美好氛围。当然,在实施这个方法之前,有个前提,就是一定要特别重视父母、老师和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会功亏一篑。

    说实话,作为一名老师,在这个暑假里,自我认为并没有在本职范围内做出较多有意义的工作,有点深感自责,于是,就决定抽出点时间,不妨基于我的理解,在其他方向上写点、自我认为有感触的东西,以求弥补和共进。谢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7766-604726.html

上一篇:年轻老师发展的基础
下一篇:或许应该打破孩子教育年龄的界限
收藏 IP: 58.194.224.*| 热度|

3 张伟 赵建民 王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