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haha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博文

“无邪气的”做科研

已有 4588 次阅读 2009-2-6 10:11 |个人分类:论政|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0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早就尘嚣落定,大概大家都在展望新的诺贝尔奖了吧?
还记得当时关于钱永健是否中国人讨论的沸沸扬扬,最终也没有一个有意义的定论(或许这个讨论本身就没有意义)。日本科学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我最近读到了今年1月份刚出版的日本杂志《蛋白质 核酸 酶》的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文章的作者,理化研究所的宫胜敦史,是钱永健的学生,也是日本研发荧光蛋白的著名科学家。他写得这篇题为《GFP史话》的文章从他自己的角度阐述了他所知道的GFP故事,有的地方很值得一读。不过GFP的故事大家都已经很清楚,我就不再翻译了,只是最后一章说到了我们热议过的这个话题,我便晒出来,他的观点应该能代表大多数日本科学家,例如我的导师,对于科学的研发有由衷地热忱,然而一提起政治的话题便兴趣索然,记得他曾经指着报纸上的某个政党领导人的照片发牢骚“无聊的人做无聊的事,还有这么多人附庸,难以理解”。
文章最后提到作科学的态度,我翻译为“无恶意做科学”,还是觉得不确切,原来的日语是“无邪气”,包含的意味应该不仅仅是通常理解的“无恶意”吧?在我们中国的科学界里,“邪气”的事情数不胜数,下至学生,上至院士,最近的有号称为生活所迫而“邪气”,例如浙大造假把院士拉下水的这个副教授;有“学而优则仕”或者“仕优则学”的怪现状,有泛滥垃圾SCI文章的“邪气”,更别提申请研究经费背后充斥的拉帮结派,喝酒吃饭甚至贿赂的龌龊事。当然,对我来说,这些“邪气”是听来的,从一些国内的同学,从科学网,从新语丝等等,我无从查证,也不想去查证,只希望若干年后回国后,进入本应该纯净无“邪气”的科学界一段时间后,还能像科学网上的前辈们保持健康的心态,我很乐观,希望大家也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舟子们虽然不免偏激,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支持。
呵呵,这些讨论已经偏出我翻译的这篇文字太远了,就当坐灯下扯谈吧。另外说一句,对于翻译的这篇文章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赞同,脱不了日本人的狭隘性。
当然,日本科学界也一样会有“邪气”的事情,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不过我亲身体验似乎不像国内充斥乱象,既然这位宫胜教授推崇科学的无国界,超越国家和时代,那么就让我们都去问他索要他的荧光蛋白新产品吧,大家不妨一试!
 
 
GFP史话    宫胜敦史
 
请超越国家和时代
 
10月8日中国新闻报道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钱学森的堂侄和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该报道容易让人误解Tsien博士是中国人,而下村博士是众所周知的美国人。对此新闻一笑而过的同时,我认为值得思考。中国人兴奋的理由可能来源于Tsien博士的叔叔钱学森(97岁),被称之为“导弹之父”“天才的火箭工程学家”的超级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于40年代在美国加州理工进行了卓越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及战中在美国进行的导弹研究中是最高权威科学家之一,十分活跃。战争中参与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此后,50年代美国兴起了反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中,尽管声名卓著,也被FBI当作共产主义者疑犯而拘禁。1955年,中国和美国交涉,以朝鲜战争的中国俘虏的美军作为交换回到中国。归国后,成为了中国导弹和空间开发领域的“国民英雄”。钱学森的大名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如此,Tsien博士在诺贝尔奖发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明言了自己是美国人。我崇拜的导师Tsien博士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不能说中国话,从不关心政治思想,是以“自然科学领域的鬼才”而闻名天下。
 
钱学森参加的“曼哈顿计划”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原子弹研究计划的代号。1945年8月9日上午11点2分,长崎市的上空被投下了原子弹,在投下之前,美国战机放下了测定放射能的机器,当时少年下村修真切的目睹了这一情景。沐浴了黑雨后,下村是不是已经在设想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将来。60年代下村博士发现了aequorin和GFP后,美国军方似乎询问了aequorin和GFP的军事应用,表示想要研发夜间丛林中追击士兵的技术。下村博士在被这样问到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GFP的历史就是一本长篇小说,可以从各色各样的角度去品味。本篇的最终章节提到了科学被冠以国家利益的行为来翻弄的一面,这的确让人紧张。此外,水母GFP应用相关的专利中,这个蛋白质的发现不仅仅是发明,还包括了开发。现在,这个专利被美国企业独占。例如,其他制药企业如果要应用水母GFP,要被高额授权费来限制。笔者以及同仁们正致力于国产荧光蛋白质的技术开发,深切感受到研究开发战略的恰当和必要。但是,我们在荧光蛋白质相关科研上会彻底奉行世界主义原则,坚持固守一颗超越国家和时代的“无恶意作科学”的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446-213131.html

上一篇:学业的最后一次考试
下一篇:学习的网络资源(转载自网络)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曹聪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