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初入科技职场的生存【修改后发表】 精选
2013-3-10 22:24
阅读:11995
标签:博士后, 东西, 读书笔记, 愣头青
刚拿到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后出站,选择了教育、科研事业,这样的“愣头青”往往会经历很多磨难,碰无数次的壁才能成长起来。有些东西可以从书里学会,可以听别人讲,有些东西会碰得头破血流才会明白。
 
好几年前,我曾在复旦bbs上看到有介绍A PhD is Not Enough这门书,我买来,还专门写了读书笔记。里面提到一个例子:有个人进了美国国家实验室,单干,梦想着编写出一个大型的程序,结果三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只能离开国家实验室。这个例子就说明politics的重要。 
 
当时我还看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程基伟在他的系列文章中反复提到“先生存后发展”,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入职后的发展,我都遵循“先生存后发展”!并且,我多次给妻子说了这句话。

什么叫先生存后发展?就是说,首先要在职场上活下来,然后才是发展自己。怎样在职场上活下来?首先要明白用人单位要的是什么!我入职后,签订了“大合同”和“小合同”,明确了用人单位三年后想看到什么。我还在人事处主页上找到引进人才三年考核的表格文档,明确努力的方向。

入职后,一开始也许什么东西都没有,启动经费也不会及时、完整地到位。如果这个时候采取“反正还没有到位,我先休息一下”的态度的话,那么就完了!因为,用人单位不管给你多少资源,他们希望在三年的时候看到“产品”!我刚进校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凭着一台电脑,整理出多篇以前的论文,还写出多篇综述,有力地“充了饥”。

初入职场,有个常见的误区,那就是整天有事情忙着!1-3月,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月,写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0-11月,评硕导、博导;12月,写年度工作进展。刚进校的教师,特别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往往会有很多本科生来找。校内还有各种学术沙龙、报告会。整天有各种表格需要填写。很多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但是那些东西(比如参加本科生评奖学金会议、指导本科生重复文献的实验)“指向”三年考核的目标吗?的确,那些东西对于成为院系的“好公民”是有用的,但直接“指向”1个国家级项目、3-10篇文章、2门课的工作目标吗?如果本职工作没有搞好,搞那些花花草草有什么用?

从事科学研究,有可能同时有很多条线索,可以东出一篇文章、西出一篇文章。可是,我不想听“宏伟的蓝图”,我只想听正在写哪一篇文章,什么时候能够出来。有时侯,同时在搞几篇文章的结果就是哪篇文章都没有出来。我常提到“先生存,后发展”,是因为在国内这个环境,人们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你一进来就表现好,能出文章,能拿到项目,以后别人会更支持你。反之,别人没有耐心等待。 
 
也许,你慨叹各种不如意,比如申请国外国家实验室的合作被枪毙了。但是要知道,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或者说合理性。你站在车站等公交车,公交车司机经过而不停,有其原因,就看你是否去思考。同样,合作被枪毙了,你和对方有过合作经历吗?你给对方出了文章吗?你要做的东西马上就能发重量级文章吗?你是重量级科学家吗?如果你是那样的人,恐怕别人会求着你合作吧?所以,遇到问题,想想原因,不要气馁。重要的不是无限制地推进、测数据、申请项目、招学生,而是基于现有的条件、现有的数据,把已经有的数据整理成文,一步一个脚印。

在中国高校,招人有两种思路,要么你自己干,要么你做别人的帮手。无论是自己干还是做别人的帮手,要受到欢迎,就要对别人有利,有价值。怎么有价值?你能评上什么“青”,对院系有价值。如果不能,也要能够提供“人无我有”的东西,比如自己有某方面的专长,能够和周围老师合作或者形成团队,成为学科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自己的独立科研,而且要与人合作科研,形成“纵横交错”的结构,让别人感到需要你、离不开你。

有些事情,不能过于依赖别人。比如不能指望本科生能帮你“打江山”,也不要过于依靠坐落于国外合作方的大型仪器。有些国外的实验,做一次需要等很长时间。要取得科研的成功,要在职场上生存下去,除了利用国外的大型仪器,也要立足于现有的科研平台,做一些“风雨无阻”的实验,“两道通吃”。退一步来说,不管是“一条路走到底”还是“两道通吃”,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的就是文章、文章!

在国外做博士后,很多事情都是理想化的!你要做的,只是做实验,不需要同时承担各种角色或者任务。可是在中国要做事,比在国外做博士后复杂多了。做事要有强劲的执行力,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否则就会“喇叭腔”(就是把事情搞糟)。比如要出国做实验,从确定日程安排、买飞机票、办批件、办签证、合成样品、邮寄样品、做实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错或者耽搁!不要听什么“马上就办”、“应该没问题的”、“在做”,而要问“已经办到哪一步了”、“什么时候能有结果”。每过一段时间催问进展。

我在办事方面,也曾吃过亏,所以我现在办事很细致,处理问题有策略。在学校办事,还要注意,有些事情多主动!往往你打电话找什么办公室,对方告诉办事员休假了。对方就等着你自己退却,因为对他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事实上,办事员休假了,学校就停转了吗?如果你亲自跑过去,找他们科室的别人甚至领导,说清楚这事情你急着要办,他们会妥善地帮你办好。人都是人性化的,发电子邮件冷冰冰的,而亲自过去沟通,好好说,别人能帮你办成,并且以后都认识你了。

找人办事,给反复打回来,脸皮要厚一点!要从中吸取教训!比如你想买台贵重仪器,写了申请报告,结果给科员反复退回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Don't take it personally!有些意见非常中肯,比如“你写了买这套仪器有什么好处,但没有写如果不买的话,对科研有什么损失。”如果你真把这些意见都吸收了,那么你的“肌肉”会越来越强壮,以后都能指导职场“菜鸟”填写表格了!

进入高校后要从事教学,不要傻傻地等着领导来找你安排教学!等你等了一个学期没见任何动静再去找领导安排课,第二个学期也“轮空”了。更何况,有些课别人在上着,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上课要注意提前备课!往往有的老师到上课前几天才“临时抱佛脚”,但是说不准就有些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比如小孩突然生病了,突然被安排外出开会等等,这不但会搞得自己很紧张,而且会把家庭搞得很紧张!上课前,提前赶到教室把电脑调整好!有一次我作为评委参加评审一个学生的科创项目,提前进教室时,学生主持人已经把手提电脑放在了讲台上,但没有调试。等铃响了才调试,结果花了一刻钟才把投影调试好!

在职场上,可能有很多“地雷”在那里,因此得多学!我虽然已经是“老生”了,还旁听“新进校教师”的辅导讲座,还参加每年举办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会。比如,教务处副处长介绍了各种作弊的情况和老师从事教学、监考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对我很有启发,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些事情,多请教资深的、有经验的老师。比如我妻子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在处理补考成绩时发现了难题,我马上让她向领导请示怎么处理,成功地避免了一起突发性事件。

招学生要慎重!很多学生总归说“对您的科研方向很感兴趣”。刚进校的教师,看到学生就收进来。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有个博士生当初号称对我的课题很感兴趣而从别的课题组转过来。转过来之前,我也曾听到别的老师的婉转“警告”,但是别人说得没那么明确,我也没有经验。结果那个博士生进来后常常往外面跑,不接电话,不回电,搞得我心力交瘁!所以,收学生要慎重!

步步要小心。有时侯一个同事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你“哦”了一声,结果传出去,变成这话是你说的。再比如有一次一个老师让我审外校的博士论文,并且在电话里对我说,有200元评审费。由于放长假的关系,我在电话里对他说,把评审费夹在博士论文中,投入我的信箱。我利用长假时间到学校审好后,再投入他的信箱。我这么做的出发点是省事。但他坚持说要我亲自去拿博士论文,等审完(看看评得认真不认真)才给评审费(并且要签收)。他说得也对。后来不知怎么,这事传了出去,我成了“贪财的人”!

后记:修改后整理成两篇文章,由《科技导报》刊登:

入职后的一些点滴体会.pdf

换位思考·落到实处.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66907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