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教学和学生工作【修改后发表】
精选
2012-10-22 07:34
阅读:21870
标签:工作, 本科生, research, 研究员
暑假时,在学校bbs上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提到,我们系有些学术水平很高的新进校教师,想不通他们为什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
上周,一个海外留学生和我进行了面谈,她说,大学里的研究员、副研究员也要上课和做学生工作的吗?美国的research professor就不用上课。
这两个问题真让我“哭笑不得”!显然,有些人不明情况。第一个问题,仿佛在说海归不愿意上课,而根本不清楚怎样才能“轮到”或者“争到”上课!第二问题,把高校副研究员当成国外大老板组里的“研究副教授”。
这两个问题,也促使我想起自己的真实经历。
说实话,在美国读博士生时,我对教学没有热情。当时我倒想多发文章,不想“浪费时间”!但是回国后,倒很期盼着能有报效学校的舞台。
研究员、副研究员只是把你招进来的“幌子”。因为根据规定,你做过讲师,才能评副教授。而海外博士后没有做过讲师,所以近年来这里给的大多是副研究员(作为独立PI和课题组长进行引进、要求和考核,拿的薪水高于普通正教授)。这属于教学-科研岗位,实质上和副教授没有任何区别。不但职责没有任何区别,考核也是一样要求。也就是说,大学是“算工分”的,你上课可以得工分,带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得工分,拿项目和发文章可以得工分,做学生工作和行政工作可以得工分。你要吃饭,或者说你拿了用人单位的工资,就必须要上课。如果你不上课,不但考核会很难看,津贴会消减,而且职称都评不上!
基于责任感,我入职后很希望能有课上。可是,不明情况的人啊,上课是你拉出一张桌子、拿出一个话筒就能上的吗??你爱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的吗?
首先,有的课别人熟门熟路,一直在上着。你把别人顶了下来,别人怎么吃饭啊?要是开平行班的话,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老师受欢迎的程度都不一样,要是学生都报你教的班,别人怎么办?
其次,培养方案是经过慎重考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更改的。有些学科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课程体系,不会轻易改变的。你开新课,有可能和现有课程的内容部分重叠。即便不重叠,有没有必要开这门课,都需要重重讨论。比如有的课(比如“多相催化剂的表征”)相对于现有的课程体系来说,过于“细枝末节”,是不可能让你开的。
再次,各位知道吗,开一门专业课需要多少时间?如果你开的这门课是大三学生的专业课,那么要等现在的高三学生考上大学,再等到他们成长为大三学生才能授课,因为培养计划是学校和新生的“合同”,不会随意更改的。
我刚入职时,已经是2009年12月底了,那个学期肯定没课上了。我当时没有找领导安排课,领导也没有找我。到了2010年春季,还没有人找我,我主动找到了领导,了解到开新课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于是找到了一本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看看能不能上已经有课程代码的、别人暂时没上的课。找到一门《环境催化》,想安排在2010年秋季上(来不及在2010年春季上,因为2010年春季的课,在2009年下半年早就安排好了)。但是,那门课在培养计划上是春季课程,于是一直等到2011年春季才轮到上课。至今已经上了两年。
为了上这门课,2010年我进行了详尽的备课,花了至少3个月时间,看了很多本教科书。诚惶诚恐地找到了教学任务,我不惜放低自己——只要能给我上课,哪怕去别的校区上课、晚上上课、周末上课,都行。最后,我的课被放在周六上课。那时候,我周六下午上完课就赶着去看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的小孩,其中心情,不再多说。
上了一门研究生课程,还不行!首先,没有完成当初雇佣合同上承诺的上课任务(4门课)。其次,如果没有本科生课程,可能职称都评不上!
2010年,我“求爷爷、告奶奶”,申请了各种课程,比如《(本科生)环境催化》、《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导读》等等(我这里,保留着当年的申请材料包括教学大纲等等),结果都被枪毙了。
虽然被拒的时候心一阵酸,但是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有的课程,被认为是本科生不会选。而有的课,也许没有什么学术性。并且,理工科的老师上文科的内容,有些怪,除非你是学校大牌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也请你去讲的那种。
我对管理者没有任何抱怨,否则我的饭碗不保。经过反思,我明白了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并且想清楚后,以后就是让我开《“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导读》,我也不会再开了,因为也许不好收场、教不下去。
通过这些“冷水”,我不但学会了换位思考,而且领悟到:有些事情的成功,需要时机。如果时机没有成熟,就不要强求!
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我也在思考和挣扎中预测了发展的形势:从长远来看,加强本科生的专业英语和研究生科研生存技能(包括读文献、写英语论文、作报告、写简历、职业规划)等一定会形成一种强烈的需求。如果在这个方向打下伏笔,以后也许能用到自己。
由于我以前是化学背景,到了环境系,我在上班和业余时间看了很多环境方面的课本。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比如有的老师上了新的课,还比如专业英语课需要分方向讲授,开平行班),我在2012年找到了两门本科生的课程——《专业英语》和《大气污染与控制》。为了上好课,我看了很多书,暑假里几乎都在备课。
接下去说说学生工作。为什么要做学生工作?首先,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和班导师。其次,做学生工作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算工分”的。再次,根据我后来才知道的规定,35岁一下教师评职称,原则上必须做过学生工作。
在没有找到课上的时候,我对用人单位很有愧疚感,仿佛自己“白吃饭”似的。2010年9月,在学校网站上看到招募“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读书小组指导老师,就报名了。(其实这还不算正宗的“学生工作”,也不算工分。)一年搞了10次活动,都是在学生上完晚自习8:20以后,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妻子和小孩已经进入了梦乡。这个工作,我做了两年。
2011年10月,因为一个老师出国进修,我成了一个大一班级的班导师。任务是:每年至少参加两次集体的工作会议,每学期至少走访学生寝室一次,组织一个读书小组,开一次讲座,每个月安排一个下午office hour,参加班级活动,参加班会,找学习困难的学生谈心,回答学生的问题,每年参加4次监考,等等等等。
你说搞这个东西浪费时间,但我说,That's my job.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乐趣。比如学生遇到很多情景和问题,促使我联想到我在目前这个年龄,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时间管理、舍和得的关系、得和失的关系等等。我能够把我读的“课外书”里的道理用到给学生的解说中,形成了“联动”,并且给学生讲的东西,或者说我自己的思考,最后形成了文字发表,包括在校报上发表。这是个更加深入理解学生、理解这个学校、理解这份职业的过程,也是自我的发现之旅。
后记:修改后由科技导报“科技职场”栏目刊登,2013年第7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62494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7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张红光
陆俊茜
李宁
刘旭霞
徐满才
麻庭光
郭向云
马磊
王德华
曹聪
王涛
王善勇
刘安金
刘艳红
郭保华
张文超
文文
沈文锋
黄齐林
徐迎晓
贺乐
林涛
魏武
王继乾
傅琳琛
张强
汪玉
彭真明
茹永新
赵星
褚海亮
王启云
徐磊磊
马陶武
陈小斌
武夷山
刘全慧
熊李虎
孙尉翔
王亚娟
黄栋
王云才
唐凌峰
王伟
孙宝玺
牛丕业
余世锋
蒋继平
陈学雷
张士宏
王晓霞
朱永青
朱志敏
唐常杰
王春艳
Editage意得辑
柳东阳
李宇斌
魏玉保
王恪铭
刘建兴
zhouguanghui
fansg
bryandoo
fqk6166
lindajia
luyouwen
astroflower
ZXFWDQN
songshu123
yj222
xxm
网友评论6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