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在国外做博士后 精选

已有 43826 次阅读 2009-5-11 05:47 |个人分类:出国回国|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不知道哪个人说过,人生的路关键时就只有两三步。要说做博士后,首先要从博士生末期开始讲起。成功学书说,要敢于冒险,因为冒险可能带来最大收益。但是一般人总是习惯于安稳的生活,害怕变化,我也是这样的人。博导说我四年就能毕业,但是我想多发几篇文章,所以不想很早毕业。博士五年级时,导师和妻子老是催我找工作,结果2006年1月我硬着头皮投了两份简历,投出去后五分钟就有回复,第二天就录取了!在欣喜之余,心中不禁有点发怵,毕竟要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妻子,去很远的地方,我能行吗?“博士后”仿佛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词,一晃要成为博士后了,博士后是怎么样子的?

2006年4月妻子陪同我长途跋涉,开着车横穿美国到了东南部,一路上各州的地形地貌有很大区别,一共开了四天才到。到了这个地方后,感到这是个很小的城市,仿佛整个城市的“心脏”就在于一座巨大的沃尔玛,开车几分钟就开出市中心了。我们在这座城市找房子,找着找着看到了供出租的红砖房,房东说这个房间住着苏联专家,那个房间住着日本教授,年薪多少多少万,给人一种对科学家肃然起敬的感觉。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私人的整幢房子,如同上海老式的公馆。在山上有二战时期留下的士兵的房子,外表严重破损,里面住着奇怪的人。

到一个新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当然是忐忑不安的。一开始在实验室如佣人一样地工作,早上很早来,晚上很晚走。周末暂时不能进实验室,就在简陋的家里读文献,没有上网,也没有地方玩,感到很寂寞无聊。一个多月后,妻子从远方乘飞机来看我,我也不时乘飞机看望妻子,生活就象是车子开在迷雾中一样,路上的情景阴森可怕,找不到前行的路却又在奋勇前行。经过一段时间和实验室同事和老板的接触,逐渐熟悉了环境。

我就象“鲁滨逊漂流记”一样,寻找着业余活动的方式。周末我独自开着车到另外一个县的麦当劳吃饭,在旧书店门口找旧书,在市图书馆里面上网,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到超市里面买东西,在河边徜徉,等待着周一的到来。生活就是这样。

等四个月后周末能进实验室了,我周末也来实验室做实验。早上开车十几公里去实验室,中午开车去城里吃饭,吃完饭再开车去实验室,晚上来车去城里吃饭,吃完饭回实验室,深夜再开车回。就这样,几台仪器同时开,积累了不少数据,也非常累,简直是和时间赛跑。但是,教训是有时候没有想清楚就做实验,很多付出都白费了,所以说“苦干还不如巧干”。

时间一晃从2006年5月(进实验室)到了2006年的年底。实验室就象是有闹钟有发条似的,一到了6个月,老板就催文章想把投入收回来,对新进来的人更是如此。因此那个时候老是被催促,终于在2006年年底最后一天投出一篇Applied Catalysis A。和以前的博导投了一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7年是繁忙的一年。先是整理出一篇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同时与人合作投了Applied Catalysis A和Catalysis Letters,这是前面四个月的事情。在当中四个月,搞出三篇综述,同时做了实验,发表了一篇Journal of Catalysis。在后面四个月,和以前的博导写了一篇综述、和以前导师投了一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以前导师投了一篇第二作者Topics in Catalysis,并与本实验室他人合作投了一篇Catalysis Letters。也就是说2007年投了10篇文章,当然这里也有我以前博士积累的工作和以别人为主的工作。

在2007年,我还申请了绿卡和美国大学助理教授。对我影响很大的是在年底读了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和Making the Right Moves: 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两本书。从这两本书里面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努力做好上岗前的准备。我还进行网上调研,阅读网上介绍申请的英文资料。看了这些书和资料后,有种“眼睛张开”(eye-opening)的感觉,豁然开朗。

2008年又是繁忙的一年。在前面四个月,自己整理出一篇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一篇综述,并与他人合作投稿一篇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当中四个月与他人合作投稿一篇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和以前导师发表第二作者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后面四个月自己整理出一篇第一作者Catalysis Letters,并与他人合作投稿一篇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和一篇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08年4月,知道自己申请落空了,不过我还是坚持看书修炼。2007年夏天,已经从简陋的公寓搬到“风水”比较好的地方,就是说房子宽敞、绿化优美,视野开阔、地势高的地方,并在家里装了电脑、英特网、电视,买了沙发和茶几,改善了生活。从2008年开始,周末我就在家里看书,主要集中在五个板块:

1)催化专业书籍和文献
2)科研哲学、科研伦理学和高等教育
3)管理和沟通协调
4)英语、普通写作和科研写作
5)人生哲学和励志

具体的书目和读书笔记见:http://zhenmafudan.ycool.com/archive.137156.html

其中对我最有帮助的课外书有(按读书的先后顺序):What you don't know can keep you out of college, On being a mentor to scientis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academic's handbook, On being a scientist,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Getting to yes, The ultimate secrects of total confidenc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The rules of life, 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 Write like a chemist,  Eat that frog: 21 great ways to stop procrastinating and get more done in less time, Maximum achievement: strategies and skills that will unlock your hidden powers to succeed。我不断地在探索着新认识的作者,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成功学大师Robert Anthony和Brian Tracy的书。

当然,写博客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不断积累和总结的过程,思路越写越清楚。

我知道苦干还不如巧干。如果周末狂干活,一到周一无精打采也不好。更何况周末不去实验室后,我找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不看电视,但是我看书,有目的地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我能够读好催化博士,也一样能学会其它东西。我知道做这些事情一定得看得到一个具体的目的(理想),然后围绕着理想集中兵力。看这些书有“联通效应”,就是说书和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板块和板块之间也能形成互补,组合出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我就通过看这本书来找下一本书(比如说读到某作者的书发现写得好,就购买了他的其它书),并且不断串起来读,不断对比、重新读,最后学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学到的知识,感到收获非常大。出国前我很少看英语书,而现在我读英语书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末两天能读两本英语写的书。

在努力搞好自己科研的同时,也进行了“放手一搏”,即更加积极地与人合作。当然合作并非是我主动凑上去,而是别人主动找上门来或者是被安排的。这样,在2009年前面几个月投了第一作者Advanced Materials和合作的Catalysis Letters、Langmuir、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和以前的合作相比,到后来难度就越来越大,花的精力越来越多了。当然,正是因为难度大所以别人才来找我的,否则岂有白加名字的道理?比如说花了两三个月做了实验、精心修改文章多回,得第二作者。还有一次花了半年多时间代理指导研究生、提供了实验数据、修改了文章很多回,得两篇文章第二作者。和不同的人合作了以后,大家都知道凡是我参与的课题、我主抓的或者起重要作用的,都能搞好。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是第一作者的文章没用的(不算的)”,但是我想说我主要想锻炼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各种合作方式的经验,并且真正起到作用(make a difference)。在已经有很多第一作者文章(即做“基本题”)的前提下,我做了“提高题”。和别人合作,或多或少会影响自己出第一作者文章,这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正如“能量守恒”一样,在这个地方花的精力多了,在那个地方花的精力就少了。正如“物质守恒”一样,实验仪器在为别人第一作者的文章测试样品,就不能为自己第一作者的文章测试样品。但是应该看到牺牲一小块利益却能照顾大局,带动周围的人甚至其它实验室的人一起把工作做好。我从来也没有"It's not my job"的想法,我把每件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做好。

总体感觉:对周围的认识和对一些事情(比如生活、科研)的感觉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每一个阶段都有工作的重心,都有目标,好比说进行这篇文章的实验、写某篇综述、或者参与别人的什么项目,这样有了目标后就使得出力气,并往一处使。对一些事情(比如对国家实验室的总体印象和择业行情)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深化,从不同的视角(perspective)来看问题,看到深层次的东西。经历人生(比如经历博士后阶段)正如做探索性实验:人总希望安稳度日,不用思考,但是情况也一直在变,很多时候也不是人想怎样就怎样的,情况千变万化,然后要根据情况来调整“战斗机”的航向,探测出情况和结果的函数(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科研方面,也许大多数中国老师都是希望学生勤奋,我以前也是个拼命三郎,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苦干不如巧干,正好比高考复习也讲究方法一样。西方人非常讲究work-life balance,不这么做的话,虽然会取得一时的风光,但是会burn-out,就象火箭飞上天后燃料烧光一样,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比如说有的博士生被逼着出了很多文章,但是物极必反,毕业后发誓这辈子再也不搞科研了)。看了书以后,知道要"slow down to the speed of life",也就是说有时候静下心来,把工作、生活的节奏方面放慢一点,梳理出工作和生活的线索,不断地条理化,恰巧能得到最大的效用!比如说有的人做实验“眉毛胡子一把抓”,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搞“三分钟热度”,没有集中兵力,最后mess up everything。根据"slow down to the speed of life"的思想,宁可少做一些事情,把事情做好,一件一件地完成,也不能贪多求快,mess up everything!以上讲了很多做博士后的科研和个人修养提高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职业发展,也就是说做博士后并不等于发表多少篇文章,而是一做了博士后,闹钟就开动了,除了做好科研和加强个人修养外,设计将来的职业路线和研究课题,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已经言简意赅地融入了我后来写的《在申请教职中“再造”自己》(科技导报2009年第19期,第127页)的第8段。该文共计2200字,涉及读书的这一段200字,罗列了一堆英语课外读物的书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231124.html

上一篇:光有兴趣不够,要有激情!
下一篇:关于科研和论文的随想一组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23 化柏林 李远播 张乾兵 刘进平 肖重发 王亚娟 刘帅 周春雷 刘颖彪 熊李虎 魏东平 陈应泉 孙宇宁 李学宽 王松鹤 李淼 李红周 刘岩 baoyanl hypersurface FloatingRose sosee ydliu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