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逻辑线索、“故事”和立意 精选

已有 8402 次阅读 2008-12-31 10:49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是学催化出身的。我非常喜欢写催化文章,是因为它和一些其它文章不一样,更加有“发挥”的余地。“发挥”的地方主要在于引言部分和讨论部份,这两部份写得好的话,文章就能“飞”起来。发表文章如同做广告,如同销售自己的产品,看你怎么说,怎么兜售。我且不讨论写得好导致坏文章发好的杂志的情况,哪怕发一般杂志,也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通过实践,我认识到有几点特别重要:逻辑线索、“故事”和立意。

我为几十家国际刊物审过一百篇稿子,也读过一些别人写的初稿。我敢说:看图说话谁不会?但是把图罗列在那里,依次描述一下实验现象,这样的“流水账”文章是好文章吗?曾经读到这样的文章,从头到尾就是说这个表征说明什么,那个表征说明什么,从一个仪器转到另外一个仪器,没有任何逻辑线索。审稿人被牵着牛鼻子走,硬着头皮跟着作者的表述转,被动地接受作者的“填鸭式”写作手法,没有享受到任何美感。

这样,审稿人就不知道:做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用仪器而用仪器,为了采集数据而采集数据,还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带着问题去做实验?既然一种仪器已经得到结构信息,那么为什么还要用第二种?两种仪器得到的信息是吻合的,还是不吻合?他们要互补,合在一起得到一个总体结论,还是互相独立的?很多稿件都没有说明,也就是说,没有显示任何逻辑线索。

显然,要加上某种过渡句:“再以上部份,我们已经用比表面仪器证明有中孔。为了直接看到中孔,我们用电子显微镜表征该材料的形貌学”。“以上证据已经显示...,但是什么什么还不清楚。为了进一步确证,我们做了以下对照实验。”也就是说,要加一点“润滑剂”、“粘结剂”,自然地显示出逻辑线索。

一些和科研无关的书的引言章节的写法,为撰写科研论文也提供了启示。写得不好的引言章节机械地罗列到:以下,第二章介绍了什么,第三章描述了什么,第四章说了什么。写得好的引言章节展现出作者的逻辑思路和为什么要这么布局、写作。在预报以后章节要说什么的时候,作者不是机械预报,而是加了一点“料”。正是这些“料”,使引言章节读起来更加顺畅。

比如在The Hard Truth About Soft Skills: Workplace Lessons Smart People Wish They'd Learned Sooner一书中,作者介绍了在工作场所生存的“软技巧”。在引言部分,作者介绍接下去章节的内容。她写到:

Career survival depends on meeting your supervisor's agenda--not necessarily yours. In Chapter 2, I shift the focus onto getting your job done...

As the focuses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 merge, our workpla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verse. The lessons in Chapter 7 highlight the factors that can bring about friction, while offering a whole slew of soft skills for dealing with issues...

这两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如果作者说“第2章介绍什么;第7章介绍什么”就没有味道了。

我认为,没有目的的、为了表征而表征的表征是廉价的、不逻辑的。曾审到一篇文章,说他合成了一种纳米金属,然后做了EXD,发现有该金属的。这样的实验纯粹是在胡搞,是put together whatever data the author has。因为该体系里面本来只有这种金属。如果你把电灯泡砸开,拿出其中的钨丝,说EDX显示有钨的存在,XRD结果显示钨是金属钨,不是离子态的。这样的文章能发表吗?审稿人说我不做实验也知道你的结论的。

所谓“故事”,和立意有点类似。实验数据只是一回事情。叫不同的人把同样的实验数据整理成文章,结果可能“故事”大相径庭。我写文章首先花很多时间思考:这篇文章的“故事”是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新颖性?和文献相比,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有什么“卖点”?有什么重要性?同时在一张很大的桌子上把画好的图排出来,调整图的先后顺序,看怎样才能对讲“故事”有利,怎样才好写。等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了以后,我长驱直入地把文章写好了。一句话,派兵打伊拉克要有正确、合理的理由,而不能师出无名。

为了说明“故事”和立意的重要性,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写文章说一氧化碳氧化对汽车尾气催化和防毒面罩很重要,本文把黄金放在氧化硅上,得到高效一氧化碳氧化催化剂,效果比黄金放在氧化钛上差一点,该催化剂应该能用到防毒面罩上去。如果你这么写“故事”,文章的立意就降低了。审稿人就会说:现在防毒面罩已经有很多催化剂了,不在乎多你一个催化剂的。

更好的写法是:金催化是当今催化热门课题之一,有广泛实用前景。文献中95%的人把金催化剂放在氧化钛上,曾有人试图把黄金放在氧化硅上,但是从来也没有成功过,于是文献的定论是:氧化硅不是黄金催化剂的好载体。但是本工作发现,使用某种特殊合成方法得到的黄金/氧化硅催化剂在零度以下也有高催化活性,活性比同类最好的催化剂还高100倍,推翻了文献中关于氧化硅不好的定论。如果这么写“故事”,文章的立意顿时拔高了。

再比如,你用独创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别人从来也没有发现的中孔氧化物,详细研究了合成条件的影响。你还和兄弟单位合作,兄弟单位把黄金放上去,测试了一氧化碳反应,发现有点效果。写文章时,不好的“故事”为:一氧化碳氧化在防毒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为了实现一氧化碳氧化,为了替代现有的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中孔氧化物。这种写法其实把文章的强项全丢光了。审稿人就会说:谁让你替换现有催化剂?你的催化剂能替代现有催化剂吗?你催化剂的成本高、制备条件复杂、无法批量生产。再有,你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合成各种新型中孔材料,目的就是为了制造防毒面具,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正确的“故事”为:中孔材料引起广泛兴趣,但是文献中都是中孔氧化硅,而中孔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和形貌学控制很少有人研究,也很难研究。本文用独创方法实现中孔金属氧化物的可调合成,详细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形貌学控制的影响,甚至能合成出五角星状有序材料。为了进一步证明这类材料的应用,我们用一氧化碳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果然发现它们有用。

再比如,有人运用某种独创方法首次合成了两种互不相融金属的纳米合金,并且把这种合金放在一种载体上,发现有一氧化碳氧化性能。不好的“故事”为:一氧化碳氧化在防毒面具中很重要,本文发现高效防毒面具催化剂。审稿人就会说:我不在乎多一个防毒面具催化剂,你杀鸡用炸弹!

正确的“故事”为:两种互不相融的金属很难形成合金,更不用说纳米合金了!很多人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从来也没有成功过。本文独创一种奇特方法,首次把两种不互融的合金“结合”成纳米合金,其创新点在于材料合成。为了证明该合金有用,我们选取一氧化碳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虽然本文我们只是合成了一种合金,测了一种催化反应,但是我们相信这种材料设计为合成其它合金打开了道路。依照这种思路,其它催化剂也能被合成出来,其它反应也可以在将来被尝试。

小结:调整视角,认识到科研工作中更加宽泛、更加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东西。如果你说你的新催化剂能用在防毒面具,很少有人会关心。但是如果你说你“理性设计”了新催化剂,这种新的催化剂“结构”能带来“可调”的“功能”,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子工程学”研究。这样说(如果的确是“理性设计”的话),立意才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207825.html

上一篇:对待审稿人的两个要点
下一篇:催化综述结论部份的写法和范文
收藏 IP: 222.70.0.*| 热度|

4 武夷山 杨玲 徐磊 王桂颖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