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本博主(马臻)撰写,已经发在2025年10月16日《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出处(《社会科学报》)。
人工智能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我们打开小红书等App,就会刷到很多用AI创作的“科幻”照片和视频。AI作为一种技术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最近,中国科协在媒体上提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度应用,而9月又是全国科普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讨论:AI和科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交集?或者说,AI会给科普带来怎样的“增量”?AI和科普的结合会带来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AI给科普提供了创作话题。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我们,知道传统的科普是分领域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那时候,计算机已经出现,但是AI技术还没有崛起。随着2000年之后AI技术的崛起,特别是近年的火爆,人们越来越需要知道AI的方方面面(原理、应用、对社会的影响)。于是,介绍AI的科普成了时代的需求。例如,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军平教授出版了《爱犯错的智能体》《人工智能极简史》《人工智能的边界》等科普书籍,给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报刊上也有一些科普文章介绍AI,既丰富了报道的内容,又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知识。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可以预料,关于AI的科普创作会更加“火爆”。
其次,AI为各类科普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技术手段。科普作品的创作费时费力,如果能借助AI的力量,将大大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也使得创作出的图画、视频更好看。无论是制作小红书、B站短视频,还是制作在科技馆、博物馆和电视台播放的科教片,都可以借助AI技术。作者撰写科普文章时,也可以让AI辅助分析文章的优缺点,提供改进的思路。
然而,AI参与科普创作的过程也会带来潜在的伦理问题——AI参与的创作,究竟是谁的功劳?如果某人用AI写了一篇科普文章,能否堂而皇之地发表在报刊上?
近年,主流媒体也会刊登一些专家学者撰写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具有权威性。上述这些文章都是“纯手工打造”的。而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报纸上发表的科普文章都是AI生成的,那么我们是否会产生一种“廉价”的感觉呢?更何况,AI生成的科普文章如何能够保证其科学性和正确性呢?
严肃的写作者享受自己构思、打字、改稿的快感。写文章就像是经历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重境”——经历了苦痛挣扎之后找到了思路,通过奋笔疾书,最终才得完成。如果AI能够轻易地帮人们撰写科普文章,那么作者又如何享受写作的过程?
所以,科普文章创作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AI。作者可以利用AI查询一些问题,利用AI收集一些资料,也可以运用AI查找文章的优缺点,但确实不应该把AI生成的文稿作为原创作品。
至于AI参与科普作品图画的绘制、视频的制作,则是适用的。这能够提高科普作品的精美度、吸引力、传播力。特别是在当下,科普的场景已经从科普场馆部分迁移到手机端,AI参与图画绘制、视频制作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当前,“将AI应用于科普中”这一现实需求对相关事业和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科技馆、科普基地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应用AI技术,并用于科普作品的设计和场馆的布置。其次,高校应培养出既懂AI,又熟知科普和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其投身科普事业。再次,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要妥善运用AI工具这一辅助手段,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通过微信号推文、短视频等形式向公众发布。报刊、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尽快组织研讨,界定AI参与科普作品创作的伦理边界,制定相关的规范。最后,制作和发布涉及AI的科普作品时,还要加强科学内容的审核,确保作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AI在内容和技术上为科普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科普领域相关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如何,应该让AI来协助人类,发挥更大的创作和传播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让AI来替代人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50671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