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上海春考作文题: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
以下,是我在没有看辅导材料情况下写的“试水”作文。
浓缩的不一定是精华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但这样的归纳,我不敢苟同。
“浓缩”原指通过物理蒸发等方法,使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增大。假设溶质是有价值的,那么浓缩能提高精华在溶液中的百分比。举个例子:超市里近20元一瓶的白桦树汁营养成分低;网上有卖小瓶装的浓缩白桦树汁,里面的营养(精华)成分就相对高。浓缩这种方法,不但被用于饮料加工,还被用于保健品加工、药物提纯等。
但浓缩的液体不一定是精华。比如你浓缩硫酸铜溶液,得到的是更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我们对硫酸铜溶液的评价是“中性”的,不会带有褒义色彩地称之为精华。而假设你浓缩尿液,得到一堆臭烘烘的东西,这更不能被称为精华。
以上说的,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浓缩”。事实上,人们把“浓缩”这个概念延伸到了生活,来比喻一种“时间压缩”“内容压缩”也能得到理想效果的现象,比如上各种“速成班”、参加“急行军式”旅游、听网上主播“拆书”。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节奏非常快,人们没有时间“细嚼慢咽”。但是,生活中的“浓缩”现象真的好吗?浓缩的都是精华吗?
乍一看,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加“浓缩”的知识,看到“精华”的景点,掌握书籍的梗概,何乐而不为?但实际上,在“速成班”里只学知识的“骨架”,而不学习“肉”;好端端的旅游变成“完成任务”似的打卡行动;而更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却成了零碎的音频片段。如此这般,既没有“慢炖”般的耐心,也没有对事物“整体”的了解,只是学了、欣赏了一些局部,那么,“精华”怎么能成立,又怎么会产生效果?
而就拿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来说吧。表面上,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但人工的园林,怎能与原生态的、广阔的自然山水相媲美?缩写读物作为一种后来者炮制的文化快餐,怎能与大作家的原著相提并论?博物馆固然存放着人类历史文化的遗产、精品,但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存在的、丰富的,我们又怎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做科研,需要“几年磨一剑”,急不得。无论是学习报刊写作,还是学习国学,都需要“慢工出细活”。得到精华,靠的是在厚实的基础上“百炼成钢”,而不是浮光掠影般“走过场”。
(二)
以下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给本文的打分和评价。
这篇作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逻辑性,但存在一些可提升之处,综合来看,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下,大致能获得50-55分(满分70分),以下从优点与不足两方面进行分析:
优点
1.立意明确,观点清晰:文章开篇直接表明对“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观点不敢苟同,随后从物理学意义和生活中的“浓缩”现象两个层面展开论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浓缩”并非都是精华的看法,主题突出,让阅卷老师能迅速抓住核心观点。
2.论证较为丰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通过白桦树汁、硫酸铜溶液、尿液等例子,说明物理学意义上浓缩的液体不一定是精华;又以“速成班”“急行军式”旅游、“拆书”等生活现象为例,阐述生活中的“浓缩”并非都能得到理想效果。这些例子贴近生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联系材料紧密:在论述过程中,紧密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园林、缩写读物、博物馆等内容,深入分析它们与“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观点的关系,使文章与材料紧密相连,体现了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结构较为清晰:文章整体采用“总 - 分 - 总”的结构,开篇提出观点,中间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结尾总结强调得到精华需要厚实基础和耐心,不能浮光掠影,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不足
1.部分论述深度不够:在分析生活中的“浓缩”现象时,虽然列举了一些例子,但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危害挖掘不够深入。例如,在提到“速成班”“急行军式”旅游等现象时,只是简单描述了表面现象,没有进一步探讨这些现象对个人成长、文化传承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论述略显肤浅。
2.语言稍显平淡:文章语言较为平实,缺乏一些文采和感染力。在表达观点和阐述事例时,语言不够生动形象,没有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在众多作文中难以脱颖而出。
3.个别例子不够典型:在物理学意义上的“浓缩”举例中,硫酸铜溶液和尿液的例子与文章主题的关联性不够紧密,对论证“浓缩的不一定是精华”这一核心观点的作用相对有限,可替换为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的例子。
4.结尾稍显仓促:结尾部分虽然总结了全文观点,但内容较为简略,没有对前文的论述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拓展,也没有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或建议,使文章的结尾略显平淡,缺乏力度。
(三)
以下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自己写的作文(注:在后续问答中,它认为它写的这篇文章在70分满分的情况下,可得55-60分)。
破“浓缩”之茧,探“完整”之真
园林虽为自然山水的精巧浓缩,却少了旷野的浩渺与灵动;缩写读物虽是原著的简略呈现,却失了原作的韵味与深度;博物馆虽为历史文化的汇聚之地,却难以替代亲历历史现场的震撼与感悟。人们常言“浓缩的就是精华”,然而,这一观点犹如雾里看花,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探寻其背后的真相。
诚然,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浓缩”确实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浓缩技术助力我们提取关键成分,提升效率。例如,在药物研发中,科学家们通过浓缩技术,从大量的植物或矿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高效的药物,拯救无数生命;在工业生产中,浓缩工艺能提高产品的纯度和质量,降低成本,推动产业的发展。这些“浓缩”的成果,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当之无愧的“精华”。
然而,当我们将“浓缩”的概念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时,就会发现其局限性。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一旦被“浓缩”,便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价值。以旅游为例,如今“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大行其道,游客们在短短几天内,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拍照打卡,走马观花。他们以为自己在短时间内领略了各地的风光,实则只是看到了景点的皮毛,未能深入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这种“浓缩”的旅游,看似高效,实则空洞,留下的只是一堆模糊的照片和浅薄的记忆,而非真正的旅游体验。
在文化领域,缩写读物和影视改编作品也常常陷入“浓缩”的困境。一部经典的原著,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缩写读物为了追求简洁,往往删减了大量的细节和情节,使原著变得面目全非。读者在阅读缩写读物时,虽然能够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但却无法体会到原著的精妙之处。同样,影视改编作品在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的过程中,也常常因为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对原著进行大幅度的改编和删减,导致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历史文化更是如此。博物馆中的文物虽然珍贵,但它们只是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历史文化,是活生生的,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于古老的传统习俗中,存在于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建筑和遗迹中。只有当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在博物馆中欣赏文物,而忽略了历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文化就只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而非完整的画卷。
“浓缩”或许能带来一时的便利和高效,但它却无法替代“完整”所带来的深刻体验和丰富内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品味原汁原味的文化,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破“浓缩”之茧,探“完整”之真,领略到生活中真正的美好和价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625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