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面对学科专业调整,咋整? 精选
2025-3-27 20:54
阅读:7405

微信图片_20250327204625.jpg

在“里瑟琪科教观察”微信号看到一篇文章《从一所理工强校高教研究机构调整看高校学科生态》。文章提到,一所理工强校把教育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特色是工程教育)从原有体系剥离,放入社会学院,同时将其高等教育研究所(负责院校研究)合并至发展规划处。“这一调整看似出于短期优化资源、规避评估风险的考量,却可能埋下削弱特色、损害生态的隐患。”

这篇文章引发我的思考。

目前,不少大学正在或者即将开展学科、专业调整。调整的依据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办学水平、学科评级、实际招生情况、就业情况等。有些高校(比如名字带有“石油”“化工”“海洋”“海事”的高校)具有行业特色,此前办了很多不那么具有院校特色的“通用”专业,比如经济、管理等。有些专业在全国各个高校都有,招生规模又大,总体上带来一定就业压力。有些专业在有的高校的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科评级不好,这样的专业在这所高校被调整是可以理解的。

这篇文章提到一所理工科强校调整其教育学科,并说“中国理工强校若将教育学科边缘化或直接砍掉教育学科,可能导致研究能力碎片化,甚至彻底丧失。”而我认为,一个学科(比如教育学科)本身重要,不代表它必须得在一个高校存在。大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国外,比如在英国,也有相对不那么出名的高校关闭化学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426547)。而且,一个学科在一个高校被归并或者取消,不代表它在全国消失。

高校经过这番梳理,握紧拳头,才能更好地出击。具体而言,把一些学科的办学力量归并到别的学院,可以增强某些学科的实力,使它们在全国的地位更高。经过梳理,专业布局更加清晰,也便于形成高校的特色和发展的重点。

专业或者学科被调整是一种改革,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震荡),主要是会影响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比如:如何安置教师?部分教师被编入别的学院或者研究院,还有部分教师转岗。但原先的院系“散了”的话,教师原先的工作状态、工作模式会受到“扰动”,会有一种失落感。再比如:原先院系的领导如何安置?他们的专业被归并后,他们也会有一种“专业砸在自己手里”的挫败感。这是一种遗憾。

而至于有些专家(比如这篇文章的作者)说“砍掉一个学科容易,重建却需要数十年,甚至绝无可能”,这也是身处其中的人所担忧的;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特别是对于整体办学水平高的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裁撤专业更是要慎之又慎。有些专业(比如“生化环材”)的招生暂时遇到一些困境,这时候不能贸然地裁撤专业,尤其是当这样的专业在所属的高校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基础、学科评级还不错的情况下。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以后专业的冷热情况,还不好说呢。

目前调整专业的风向对院系和大学教师也产生了警醒的作用。在有些专业遇冷的情况下,这些专业更是需要进行内涵式发展,例如凝练自己的学科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产学结合和国际化办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用现在在大学里常听到的一个单词来说,那就是“倒逼”,倒逼大家提高专业、学科的水平,倒逼大家搞改革创新。但“内涵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不是被通知“饭碗马上就要没有了”,教师们往往按照自己日常的工作方式来工作,该上课的上课,该做科研的做科研;即如果没有加以组织,基层教师难以有主动的改革创新作为,也不大清楚他们还能怎么做。我觉得,大学里不仅仅需要身为教育家的“顶层设计者”(校领导),还需要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中层管理者(院系领导),来推动专业、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当院系自身实力强,能拉来大量科研经费,能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能招来学生,也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学科评级结果也好,那怎么会担心会被裁撤?此外,在大学学科建设、布局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新建实体研究院和现有院系的配合作用,这样能助力建强学科平台。

又及:《文汇报》今天刊登相关报道《为“遮丑”而“优化”学科会带来隐忧》,可以了解一下: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3/541116.shtm

i_40327.jpg

昨天《新民晚报》的系列文章也可以了解:

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5-03-26/8/207530.html

page_80326.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796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面对学科专业调整,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应对,都需要理性分析、提前规划。将专业调整视为生涯设计的「压力测试」,通过这次挑战,系统梳理自身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即使暂时进入非理想专业,也可通过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实践项目、人际网络构建,逐步向目标靠拢。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专业名称,而在于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而这正是调整过程中你正在获得的稀缺资源。

2025-03-28 07:22
↑上拉加载更多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