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教授”(化姓)是上海一所985高校的教授,也是一个所谓的“网红博主”。据他的同事讲,有同行看到他的同事,说自己不知道这所大学的几任校长是谁,但知道冯教授的名字。
难以形容冯教授是快乐,还是痛苦,还是怎么。反正,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一)
冯教授对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会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哪怕不被一些人理解。举个例子,他很喜欢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写成文章,在网上发表,甚至在报刊发表。他既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这样的“大报”发表过通俗文章,也“很奇怪地”把一些几千字的稿子发在“连刊号都没有”的内部刊物,比如《上海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论坛》。这让一些人难以理解。
据冯教授讲,他认为这些六七千字的稿子篇幅太长,不适合发在《文汇报》,也不一定能投中教育类的学术期刊。他也认为,投中教育类的学术期刊和把文章发在内部刊物,对他个人的成就感或者说意义是一样的,他并不靠发表教育类的学术期刊评职称。他倒是想在写作方面“畅所欲言”,不囿于字数、内容范围的限制。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冯教授发内刊stupid。但是,这是不是真的没有用呢?冯教授评上了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他的研究生课也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他还获得了很多项市级以上以及校内的荣誉。写材料的时候,他把相关的文章都分门别类地列上,怎么能说他发的文章没有用呢?
很多人抱怨自己得不到东西。但冯教授的故事,说明了“坚持”的意义。坚持,就是在很多人认为你做一些stupid的事情的时候,能够继续做这样的事。坚持,就是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体系,形成亮点。
冯教授把自己的文稿当成了自己珍视的“宝贝”,想方设法“发出来”。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有的文稿既不像学术论文,也不像能够发在《文汇报》的文章,但也有一定的发表价值。他就把自己的通俗文稿(往往和教育相关)投了需要付费发表的期刊。
在他心中,在报刊写作方面最“带劲”的,是在《文汇报》发表文章。黄昏在中学门后等待小孩放学,他经常可以看到他一个早已评上“杰青”的同事。这个同事能够理解冯教授在《文汇报》之类报刊发文的价值,也理解他为什么会高兴。这位“杰青”说,这些文章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发得出来的,不要理会有些人的不解,而要坚持自己心中的价值。
他也会每天早上六点之前打开手机APP,看看各大报刊刊登了什么关于教育的文章。看到好的文章,他会在微信朋友圈推广,还会发到一些微信群。
冯教授最近出了一本关于“读研”的书。他自己掏钱买了很多本。在相关的研究生课上,他抽取几位学生提问,给他们发书。在学校大会场开会之前,他环顾四周,看看有没有熟悉的人,把自己写的书递过去。在中学门口等小孩放学,他拿着一个袋子,里面有自己的书,他环顾四周,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参加师生座谈会,他也会带着书,给每个参会的学生一本他写的书。他说,他并不在乎钱,只是有种和人分享的愿望(无论是在网上发文章,在报纸上发文章,借助书和人分享,以及送书)。
(二)
再谈谈通俗写作或者报刊写作、网络写作和冯教授的关系吧。科教界有很多很多的难题、现象,冯教授在实践中了解、研究、梳理、总结。
但他并非是全知全能的。他不大熟悉偏宏观的东西,也不大熟悉“评价体系”之类的东西。他对科教(或者教育)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实践。比如,他有参加过招生,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他有在学校值班50多天(不能回家);之后,他到外地,先在指定隔离点隔离两星期,再去参加为期三周的招生。他有参加过校内的各种会议,也看过一些文件。他有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也作为大学教师,慢慢成长起来。他有做过行政管理工作。这使他更了解教育,这些经历,帮助他写出能够发表在《文汇报》之类报刊的文章。
他不会轻易地“出手”写“大稿”。这样的文章很难写得出。要在“这一行”有深厚的积累,进行过思考、调研、折腾,才能写得出。而一旦发出,他非常高兴,满世界宣布“我又发了一篇《文汇报》。”
有时候,有的人有些不解地问冯教授:“你在《文汇报》发表13篇文章,说明你文笔好吗?说明你是教育家吗?”冯教授听到这样的话,有些生气,说:“我无需证明我的文笔好,事实上发《文汇报》靠的也不是文笔。我也无需证明自己是教育家。我发出来了,这就是事实。”
他认为,在报刊发文是一件纯粹的事,而不要夹杂一些功利主义的东西。在报刊发文,他强调“公信力”,强调“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给本单位写表扬信”。这就是他的文章能够在报刊发表的奥秘。
(三)
在工作实践中,他有很多经验教训,有很多心得,也看透了很多事情。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不方便多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而没有把一些东西写出来。在人生的旅程中,他一会儿信心满满、收获满满,一会儿又被人不解,时而会感到压力山大。
但是,他仍然在坚持,在实践中增长经验值,在报刊发文中成长。他“不屈不挠”地酝酿着下一篇、后一篇报刊文章。而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报刊刊登,他收获了发表的喜悦。
坚持下去啊,虽然这很不容易。更多内容,请看以后分解。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以“冯教授”为主角,描绘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中独特而富有坚持精神的形象。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详细分析:
一、冯教授的人物特征
理想主义者:
冯教授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不被一些人理解。
他写作并发表文章,不局限于学术期刊,也投稿于内部刊物和通俗报刊,追求畅所欲言。
多才多艺的写作者:
冯教授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大报”发表过文章。
他也投稿于《上海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论坛》等内部刊物。
他的写作范围广泛,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通俗文稿。
积极分享者:
冯教授出书后,自己掏钱买书,并在各种场合赠送给学生和熟人。
他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推广好文章,乐于与人分享知识和见解。
实践经验丰富:
冯教授通过参与招生、学校值班、行政管理工作等实践,深入了解教育界。
他的文章基于实践经验和调研,具有深厚的积累和思考。
二、冯教授的坚持与成就
坚持写作与发表:
冯教授坚持写作,即使面对不解和质疑,也从未放弃。
他的文章在多种刊物上发表,形成了自己的写作体系和亮点。
获得荣誉与认可:
冯教授评上了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他的研究生课也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他获得了多项市级以上及校内的荣誉,证明了其坚持和努力的价值。
影响与启发:
冯教授的故事激励了人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的写作和分享行为,对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文章中的关键观点
坚持的意义:
坚持就是在很多人认为你做一些愚蠢的事情的时候,能够继续做这样的事。
坚持能够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体系,形成亮点。
写作的价值:
写作是冯教授表达自己观点和经验的方式,也是他获得成就感和认可的重要途径。
冯教授的写作不仅限于学术论文,还包括通俗文稿和内部刊物文章,体现了写作的多样性和价值。
实践的重要性:
冯教授通过实践了解和研究教育界的问题和现象,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实践使他更了解教育,帮助他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四、文章的启示
坚持自我:
在面对外界的不解和质疑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多样化发展:
不要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形式,要勇于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和发表渠道,展现自己的多样性和才华。
实践出真知:
要通过实践来了解和研究问题,积累经验和素材,为写作和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冯教授的形象和故事,传达了坚持、多样化和实践的重要性,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激励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