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开学了,一切都变得非常繁忙,忙得写博客都缺乏时间了,忙得周末都不得不坐办公室。现在,我写写最近的一些情况。
(一)读书
上周日(2月16日)上午小孩返校(半天时间)。把小孩送到中学后,我到办公室,静静地坐着,静静地读书(同时也等待小孩放学)。
书架上有很多书。有的看了一遍,有的看了两遍,还有的看了好几遍。当然,大多数书一遍都没有看。还有的书谈不上看了一遍,因为是跳着看的。
书架上有一些课程思政的书,有一些关于写作的书,有一些关于行政管理的书,有一些关于科研技能和学术规范的书,都在那儿。但是,没有升华,没有反复咀嚼,没有写读书笔记,只因平时太忙了。我想,如果能再“复习”一下,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比如,上午看《跟着南方周末写出好文章:文本拆解》。这本书我只是看了一遍。尽管当时我用荧光笔做了记号,也尽管我以前听了很多遍南周书院的这个网课,但是,忘了很多了;以至于,这次再看这本书,有一点生疏。
当我重新读这本书,觉得还是那么亲切。从前往后读,我重新“捡起”曾经读过的内容,这种感觉非常好。
这使我想到:人,不能一味地“冲冲冲”,而不静下心来梳理一下。
举个例子:经常写博客,但是好长时间没有梳理回顾,忘了自己半年前写了什么。
再比如:书架上有很多课程思政的书;我本来可以把这些书研读更多一些、更透一些,从而写出相关的文章,至少能增进对这个专题的了解。但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其他工作繁忙),我没有继续去钻研。
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能经常温习一些书,如果能把买来但还没有来得及看的书看了,那么自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忙碌着,面临各种任务,这使我很难静下心来。这是非常可惜的。读书写作,我面临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时间;而日常的工作,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有时候会发生时间上的冲撞。
(二)出书、快递
我年前出了一本《读研有方》。年后,各个网上书店都“加油干”,陆陆续续地上架了这本书。为了感谢这些书店卖我的书,我用手机下单一本、两本。
有的书店给消费者很大的折扣,定价88元的书只卖50多;而有的书店同样的书卖100多元,还要消费者支付快递费。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了几本关于图书出版的书,从而对图书出版有了更多的了解。
但有时候,我也遇到“突发事情”。比如,前几天晚上回到家,看到我买的一本书的快递到了。当我拿起快递的包装,感到里面的书软趴趴的,就知道出问题了。这个快递的包装沾满了地上的污迹,就像被脚踩过一样。打开快递包装,果然,书脊裂开了。(这是所谓的岁岁平安?)
想了想,我没有去找网上书店。一,我也从别的书店买了我的这本书,我懒得去调查这是哪家书店寄过来的。二,出了这个问题,去找网上书店,有可能会闹不愉快。我想,就当我把我的这本书送给快递员好了;或者说,就当我把这本书送给别人好了。
近期快递购书的次数多了,还遇到别的事儿。比如,我收到快递驿站的消息,让我凭取件码去山东的一个快递驿站取件。我打电话联系,才知道那不是我的快递,只是他们通知错了人(我的手机号码和他们原先需要通知的那个人的手机号码有点相似)。这样的事情我近期还遇到一次——快递驿站让我去上海别的区领取快递;经联系,发现的确是他们搞错了。
而昨天(周六)下午,我又遇到一次:凭着取件码,到学校的快递驿站取件,发现拿到的书店寄给我的一包餐巾纸。我实在想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在网上购书时,顺便勾选了纸巾。但问题是:我买的书到哪里去了呢?后来,我联系书店,他们给我出示了早上送书的快递已经签收的证据,我也想起,早上在这个快递驿站收到过书。
在学校菜鸟驿站,由于我去多了,也观察到快递员的生存状态。早上7点多、八点钟的时候,菜鸟驿站还没有人。门关着,我需要用淘宝扫门上的二维码进去(证明我有快递需要拿)。扫码后,门自动开了,市内靠近门的地方有个声音提示会有监控。我去了快递就走。
等晚一些时候快递员到了菜鸟驿站,他们忙碌着。柜台上陆陆续续送来一些师生待寄的快递。这时候,快递员不一定有时间把快递寄出,而是忙着把收到的快递放到货架。
在菜鸟驿站,我感受到这就像个蚂蚁的巢穴,不停地有人进出,不停地忙碌着。
(三)“纯手工打造”
这一周开学了,忙翻了,周末都需要到学校加班,没有时间写“纯手工打造”的报刊文章。
有时候,有的人会问我:你有这个才华,怎么不去写写“社情民意”,争取能够“落地”?我的回答是:一,我没有这个能力;二,没有时间;三,我还是觉得写报刊文章更“带劲”。
哪怕别人嘲笑我,认为写报刊文章“没用”,我还是要写。很多时候,价值在自己的心中,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你写得出来吗?”甚至我会怎么想。
在这个AI盛行的时代,难能可贵的,是写出“纯手工打造”的文章,在报刊发表。
我曾经用人工智能修改我给《文汇报》写的一篇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改过的稿子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再仔细一看,总觉得没有我“纯手工打造”的文章好,于是我坚持用了自己写的版本。
如今,开学了,我正在努力地工作和生活,积累素材,争取写出更有爆发力的作品。
但问题是,灵感到底在哪里?或者说,我到底想写什么?能够写出什么?我不会写文艺作品,也发不出新闻报道,又不习惯写一些“场面上的事”,不喜欢为工作单位“写表扬信”,那我还能写什么?
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历着,等待着灵感的到来,等待着下一次“爆发”。
(四)开学以后,忙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周末我有空带着妻子和孩子去外面玩,去吃饭,去妻子的娘家。而现在,一家人周末都没有时间外出玩。孩子需要学习,妻子需要在家照看孩子,我需要去学校上课和忙别的工作。
记得一两年前或者两三年前,周末我有空开着车到浦东,到宝山区逛,去看碉堡,去看海岸。而如今,各种工作上的事情让我忙得周末也得干活,甚至有时候晚上十点钟也被人安排工作。
周末本该修整一下、轻松一下。但是,我却不得不加班加点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今天早上,我把小孩送到学习班之后,回到家躺在床上睡着了。不敢把手机静音,而是调为震动。睡觉的时候,只听到手机经常发出震动的声音。
以上,我写了开学后周末两个周末的感想。总的来说,我想说我感到事情多、压力大,自己也有些疲惫,但又不得不去学校干活,去面对一些事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7444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