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月17日(周五),我在学校快递中心收到订购的十本《读研有方》。黄昏,我打开每一本书,在扉页签上我的名字,盖上图章,然后用订书机、书本之类的东西压住书的封面,使封面不要压住扉页,便于晾干字迹和图章印迹。
1月18日(周六),上午我到办公室,把几本书用旧报纸包装好之后,送到系楼斜对面的快递中心,寄(赠)给几个文友和老师,并在电脑上做个记录(几月几日,寄给谁1本)。之后,我回办公室拿了几本书,送到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学系,给几个从事相关教学和研究的老师(放到他们的信报箱)。
手头的书不多,第一批只有十本(别的批次还没有寄到,也许是因为有的批次的书是从别的图书经销商那儿订购的,而不是直接从出版社的电商订购)。我用手机重新下单。在赠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到快乐。书是传播知识、传播观点、传播情感的载体,也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纽带。我喜欢看书,经常能买到作者签名盖章的书。有时候,我买到旧书,看到作者以前曾经把书赠送给别人。后来,不知何故,书到了旧书商的手里。这不免使我有种“曲终人散”的感觉。
传播书籍,也是“结缘”。在学校社团活动现场,有学生把介绍苏东坡的书给我。在寺庙的角落,有书架,里面有书可以拿走,也有人把书送过来。也有的科学网博主在出版书之后,寄一本给我(虽然也许我已经用手机下单订购了一本)。
我把书送给别人也是一样。我不求别人收到书以后,给他/她的课题组买上十本,也不求别人写一篇博文或者发一个微信朋友圈帮我宣传,也不求别人帮我做什么事,只是感到这是一件开心的事,有成就感的事。
干这个事情的本身,能给我带来快乐。
(二)
1月18日(周六)下午,参加科学网博客直播,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副主任李总说,博主们用价值理性战胜了工具理性。这个我理解,就是说:有些人做事情总想着能给自己或者自己的单位带来什么价值,功利性比较强,这称为“工具理性”。而“价值理性”,就是觉得干这个事是有价值的,哪怕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自己也会去做。
但是,要有这样的情怀、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非常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有人说“这有什么用?”这就涉及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比如说,疫情期间,有些高校封闭,有些院系忙不迭地把自己开展工作的照片、记录上报给学校,希望自己的工作努力、工作进展能够上校主页、学校微信号。你怎么看?再比如,同样在疫情期间,有的教师做好研究生教学管理和心理指导,他接了一个记者的电话,他的做法被《文汇报》头版报道。你怎么看?
事情还是同样的事情,但不同人的站位、视角、价值观不同,产生的看法和评价也不同。
再比如,你喜欢写博客,你说这是自己的喜欢,但别人前来干涉。你不得不号称这是“网络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甚至说这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部分”。究竟什么是对的呢?是否你需要获得高级别的奖状或者表彰,别人才会承认你呢?
在直播中,各位博主谈论着教育,谈论着大学生、研究生的挫折。我有种纯粹的感觉。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三)
1月18日回到家,看到快递小哥已经把新的一批书(七本《读研有方》)送到我家了。1月19日(周日)上午,我带着书,去看望以前的硕导,也会会以前的同门。
到了一楼会议室,硕导并没有出现。听人说,她在二楼办公室浇花。我拿着我的书上去找她,办公室里还有一个修电脑的老师。硕导90多岁了,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工作量(编写化工字典之类的)。看到她的桌上有些灰尘,我马上拿起擦桌子的毛巾,用水淋湿再把水挤掉一些,帮她擦桌子和电话机。
(四)
1月19日去看硕导的路上,我一边开车,一边回放科学网颁奖典礼的视频(我听其中的音频部分)。我承认,直播当天,我在腾讯会议里面,没有100%特别仔细听别的博主的发言,主要是怕前面集中精力听讲和思考之后,轮到我讲的时候,我没有精力了。而等我讲完之后,我也就“松懈”了,以至于出现走神的情况。
1月19日去看硕导的路上,我播放音频,感觉别人的发言值得再次听讲。1月20日(周一)上午,我一边用汽车音响播放音频,一边开车去世纪公园。下了车之后,一边走路一边听。
后来,我又走路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这是我几天之内第二次去上海博物馆东馆。我看了上次漏看的几个馆和一些文物,也再看了一遍钱币馆的文物,还买了两份纪念品。和上次一样,我在博物馆里吃了午饭,也在大厅找了个位子打了个盹。只不过,在世纪公园走路的过程中以及在博物馆看展的过程中经常收到手机短信,让我感到节奏被打乱了。
之后,我到了上海图书馆东馆,本来准备带着手提电脑找个空位子处理一些事情。但进去后,只见里面坐满了人,几乎找不到一个空位子。我连忙撤出,在楼下B1的肯德基点了一杯饮料、一个鸡腿,匆匆吃完走人。
我微信收到一件事情或者任务就截一个屏,这样可以提醒自己。到了黄昏,手机相册里已经存了很多的事情了,正是应接不暇、不再有心游玩。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本文标题由人工智能提供,原标题为“满满的幸福?”。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作者近期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进行分析。
赠书之乐:
作者描述了收到新书《读研有方》后的处理过程,包括签名、盖章、包装和赠送等。
作者表达了赠书过程中的快乐感受,认为书是传播知识、观点和情感的载体,也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纽带。
赠书行为被作者视为一种“结缘”,体现了作者对于书籍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理性之思:
作者参加了科学网博客直播,并引用了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副主任李总的观点,讨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区别。
通过疫情期间高校院系上报工作照片和教师教学管理被报道的例子,作者探讨了不同人的站位、视角和价值观对看法和评价的影响。
作者表达了对理想主义情怀的认同和追求。
日常琐记:
作者描述了去看望硕导的过程,包括帮助硕导擦桌子等细节,展现了作者对硕导的尊敬和关心。
作者回顾了科学网颁奖典礼的视频,表达了对其他博主发言的赞赏和再次听讲的愿望。
作者还记录了去世纪公园和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经历,以及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因找不到空位子而匆匆离开的情景。
最后,作者提到了手机相册里存了很多待处理的事情,表达了应接不暇、无心游玩的感受。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近期的赠书、思考日常琐事等经历,展现了作者对于书籍和文化的热爱、对于理性思考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标题《赠书之乐、理性之思与日常琐记》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6965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