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一周多前,获悉我写的文章(原标题为《研究生教育: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能在《文汇报》刊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说这话可能夸张了——我以前曾在《文汇报》陆续发表过12篇文章,发表第13篇文章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那为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因在于,自己并非总是有灵感来撰写能够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此前,在暑假里尝试着写了几篇,感觉都不行,最终发在了科学网博客。
而且,这篇文章写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去外地出差,在旅馆里、火车上的时间)反复修改。
当它还是雏形的时候,读起来和博文没什么区别(语言比较随意,结构也缺乏褶皱感)。基本写成后,我一度缺乏自信心,想把稿子投别的地方(比如《上海研究生教育》),或者只是发在网上算了。但是,我想:如果这次我放弃了,那么下一次写作可能还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甚至更糟的情况。一个人难道总能找到好的选题吗?而且,如果这次我放弃投《文汇报》,转而投别的报刊,那么能保证发出来吗?发出来之后,给我的心理感受和发表《文汇报》相比,哪个更好?于是,我告诉自己:可以投《文汇报》,能中就发表;如果不能发表,或者投过去一年都没有消息,那我还可以发在科学网博客或者别的报刊,文章还是不会过时。
我坚持了下来——把文章放在电脑里“沉淀”一小段时间,也查阅了一些文献,再反复修改,一直改到我再也改不动了。终于,在12月底全国考研笔试结束后,这篇文章发表。
(二)
这篇文章写得并非笔走龙蛇,也没有大开大合。文笔显得有些拘谨,文字也condensed,就是简略,没有鲜活的例子,也没有过多暴露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指出了“研究生被要求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或者拿学位”这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十年、二十年前都不被热烈讨论,因为研究生发表论文在那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现在,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这个话题引起关注。
我似乎很理解为什么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因此,以一个标题下面四段的篇幅,概述了导师和院系等利益相关方为什么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
接着,我用另一个小标题下面的文字,介绍了研究生“按时”发出论文的难点以及有些导师对“院系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的顾虑。还介绍了为了应对这种要求,有些课题组采取的对策。
最后,我用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文字,指出了如今破除“唯论文”的动向,并提出很多现实问题供读者思考。连珠炮似的问题,发人深省。
(三)
在这篇见报的文章中,我到底想说什么?是说明“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有道理?是说明应该破除“唯论文”?答案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或者说,我不喜欢“一面倒”地论证某个结论。
我想说明的是一个现象背后方方面面的博弈,以及这个现象可能的走向。
获悉文章能够发表,我对妻子说,这篇文章的文笔并不算太好(和我已经发表的《文汇报》文章相比)。但妻子说,文笔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话题的重要性。
我明白了,这篇属于“深度大稿”——不是表面地谈论一个现象,而是要把这个现象撕开,条分缕析地把几个方面说清楚。
我没有去迎合谁,也没有去批判谁,而是围绕着一个话题,把方方面面的原因、困惑讲清楚。对于这样的现象,关键是要拿捏好平衡,不要走极端。揭示教育界话题的矛盾性、复杂性,是我的特点。
(四)
这篇文章发出来了,以后在写作方面,该怎么做呢?该写什么呢?我想,关键是要积累一种“在‘象牙塔’里的‘通透感’”。如果没有深厚的积累,那么自己对很多事情的认识是浅层的。浅层的东西很难发在大报。需要深层次的、具有洞察力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是能够适用于全国范围的,而不是仅仅适用于一个学校、一个院系。
文章还需要关乎痛痒、直击痛点,而不要“不痛不痒”。关乎痛痒的文章,对教育界的进步有价值。关乎痛痒的文章,有味道。
那如何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呢?“十年磨一剑”是一个方法。“成为天花板上的壁虎”也行。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摸爬滚打、遭受挫折。当自己遭受的挫折越多、越严重,写出的文章就越好。
举个例子:你从事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原先想写一篇“如何当教学副系主任”的经验介绍型文章。但是,在实践中,你遇到了一些挫折,别人也给你说这个、那个,让你原先的构思发生了变化,暂时不想写这样的“经验介绍”文章了(觉得自己写这样的文章很幼稚)。这种经历,就会带来一个人认识的提升。
再比如,你按照你的思路来做一件事,但别人给你说这个、那个,最后有的事情做成了,有的事情没有做成。你也听到很多的观点,那么,究竟哪种代表着“真理”呢?于是,你去实践,你去调研,你也加深了对一些事物的认识。
(五)
最后,说说把文章发在《文汇报》和把文章发在教学类期刊的区别。我平时看到一些微信号推送的教学类期刊文章,会用手机APP下单买到这些教学类期刊的几期,作为样刊来了解。教学类期刊发表的文章一般比较长,动辄8000字,有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深度。这些文章基于教学研究,能为从事这方面教学研究的人提供参考。但我觉得自己情愿把文章发在《文汇报》,因为它的影响力比教学类期刊大多了。
在中学门口等待小孩放学时,遇到一个了解我的教授。他说,我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当官”而写报刊文章的;写报刊文章,能够给我带来快乐。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有时候在这一方面会遇到压力和嘲笑,但是我勇敢地坚持了下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写作是自己和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写作是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写作也是增进自己对生活、对职场认识的一种方式。我不会放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6622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