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纸上看到《跟着南方周末写出好文章》的封面,当场用手机下单,买了一本。
我知道,这必然是一本好书,因为我读过南方周末前期推出的类似的书,感到有收获。
原本,我准备写一个书评投到《中国科学报》读书版面,但总觉得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写出一篇够发表水准的书评,于是我选择简单写写,发在科学网博客。
(一)大致情况
这本书源于南周书院非虚构写作网课第二季,基本上是第二季讲师的讲稿。内容是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技法,包括如何选题,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等等。
这类书和传统新闻写作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新闻写教材一板一眼,让人感到仿佛停留在十年、二十年之前。教材里举的例子也是有一定历史的。
而这本书基于媒体人一线的实践,是传授经验、方法的。这种传授不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也不是打着“传授方法”的名义招收学员,实际上只是在分析别人或者自己的作品。
这本书中,不同的媒体人集中于自己最擅长讲的那部分。每一章如同一片树叶的脉络——有主干的线索,也有延伸出去的。需要强调什么,用小标题和粗体字表示,线索分明。
(二)听网课和看配套书籍
听非虚构写作网课和看配套书籍有区别。听网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听懂讲课者的意思。如果听不懂某一方面内容,就反复听讲。但是,如果没有看到PPT或者思维导图,那么很难采用无人机的视角,把“山川的脉络”看清楚。
而看配套书籍,可以把书本“摊”在桌面,把文字映入眼帘。书中,哪些是“干货”经验,哪些是举的例子,哪些是引用别人的话,一目了然。我可以拿着荧光笔“划重点”。我不会迷失在对具体例子的大段描述中。
无论是听还是读,都使我获得了好的体验。
我可以在开车接送小孩的时候听网课,可以在去外地出差的列车上戴着耳机听网课。可以每天早上看一会儿书再开始工作。我也可以在下午接小孩时,把车子停在中学门口,一边等待,一边读书并用汽车的音响放网课。
(三)学习非虚构写作的初衷
我很喜欢看书,特别是那些讲方法、经验的书。这种书,不能是茶余饭后鸡汤体的,不能是碎碎念,而是应该干货满满。这种书,应该具有通用性,有保留价值。《跟着南方周末写出好文章》就是这样的书。
学习南周书院非虚构网课的初衷,是我想了解非虚构写作。在2016年,《解放日报》记者到校园里来采访我,写了篇5000多字的特稿报道发表。她采访我的时候,我才知道《解放日报》有个栏目叫“特稿”。特稿,就是非虚构作品。
后来,曾有一个单位办非虚构写作暑假班,我看到微信公众号推文后,报了名,并按照要求,写下了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的认识,并提供了自己发表过的作品(只是一般的通俗文章,并非特稿)。结果没有了下文。
我也曾看到我们学校新闻学院办的培训班,但一看到收费标准和课程内容,就没有报名。
后来看到南周书院的非虚构网课,我参加了几期。
(四)如何学好网课?如何看书?
如何学好网课?如何看书?我觉得,关键是要把握结构脉络、研读例子(网课中提到的作品)、写书评。但这些只是浅层的。最好还要自己有写作练习、发表非虚构作品的经历,并通过讲课的形式,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说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研读网课中提到的文章也是一个好的习惯。我发现,很多人都只是在做着寻常的事情。比如,你到外地参加招生宣传,你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地到中学摆摊,然后在宾馆会议室跟别人讲这个大学怎么好、这个专业学什么。但更高的境界,是你真的理解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个地方人的思维方式。你要明白,这个地方的人周末去哪里玩、他们中学的老师是怎么培养学生的、他们中学的风格是什么。有了种种理解之后,你和他们讲话,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看这类非虚构写作的书也是这样。如果你只是看书,那只是浮于表面、似懂非懂。一定要在看了这类书之后,把书中涉及的非虚构作品找出来,仔细研读,然后再去回看这本书,这样才会有更好的理解。
(五)这本书的写作
这本书不太难,也不太简单。讲师讲课都事先准备了讲稿。
在写法方面,这本书值得学习。作者(讲师)有自己的经验归纳,也举出具体的写作案例,并引用了别的非虚构写作专家的话。
写作时,有几个技巧。
一是并非一次性地讲完一个案例。而是在讲到这个要点时,提到这个案例(非虚构文章)的相关内容;讲到后面的要点时,重新提到这个案例。这就有点像《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提到几个人的故事。记者不是分别讲A的故事、B的故事、C的故事,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先讲A的故事的一部分,再讲B的故事的一部分,再讲C的故事的一部分;然后,再讲三个人故事的别的部分。
二是,有时候,说一个情况,讲到一半,也会扯开去讲点别的。这在散文写作中称为“闲笔”;在非虚构写作中称为“疏离”。
(六)这本书的编辑和遗憾
本书的推荐序是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范以锦写的,标题是《凝聚特稿践行者智慧和创意的上乘之作》。这篇序写得非常好,提升了这本书的位置,让读者感到非虚构写作非常有意义。
这本书在编辑方面也下了功夫。比如:在网课中,讲师有提到“研究生跳楼事件”中的导师王某,也提到了被称为“首骗”的牟某某。但这本书对这些内容作了技术处理,没有直呼其名,而是说“一位博士生导师”“一位商人”;一些类似于“隐私”的内容也删去了。
遗憾的是,不知由于何种原因,两位讲师的课没有呈现在这本书之中。其中有一位讲师的课可能内容一般,但另一位讲师的课讲得非常好。
这本书还附上几位讲师的7篇代表作。
读了这本书,我想说,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非虚构写作,也帮助我看懂发表在《人物》《三联生活周刊》上的非虚构作品。虽然我不是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但是我很喜欢看这类介绍经验和方法的书。这是一本认真撰写的书,值得推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2701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