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不能忽略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难点和矛盾 精选
2023-11-6 08:38
阅读:37859

微信图片_20231106070213.jpg

[照片由本人父亲拍摄]

在科学网博客看到黄吉平教授“学术写作”课的直播信息,我陆续听了几讲(有回放)。黄吉平教授除了讲述学术写作的基本功,还分享了很多投稿、写答辩信、毕业论文评审的奥秘,提供了诸多insights。这些insights,在一般的书上是不会有的。

黄老师在最近的一讲当中,罗列了几份博士论文盲审被“枪毙”的评审意见(隐去了具体的学生信息和对实验的具体评论)。有的学生没有发文章,博士论文被枪毙;发了不错的文章,博士论文也被枪毙。而且,评审人说学生只是把几章内容凑在一起,缺乏系统性,应该围绕一个章节,层层深入。这样的评审意见不好处理,因为尚需做很多新的实验,而且不清楚做了这些实验后,下一回这个审稿人是否会“高抬贵手”。

这个例子,使我想到:研究生教育难度真的很大,矛盾重重。

(一)

微信图片_20231106070217.jpg

理论上讲,招收100个研究生进来,有的研究生正常毕业,有的延期毕业,有的拿不到学位证,有的退学,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不可能指望学生都在短短的3-5年学制内步调一致地达到同样的标准。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也有不低的淘汰率,无论是博士生资格考试没有通过,还是博转硕,还是转到别的高校或者别的专业,还是最终毕不了业。

然而,在国内大学,如果研究生无法毕业,那么各方(无论是学生、家长、导师还是院系)的压力都很大。我听说在有些学校,如果研究生毕不了业,导师会被“惩罚”,就是会被扣掉招生名额。而在有的学校,也出台了规定——如果最近两年导师的学生毕业论文送盲审被异议,那么这位导师不能评职称。

于是,这就带来了矛盾:导师“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深夜赶工帮学生改论文甚至彻底重写论文,总之是保驾护航,但这样使得导师增加了工作量,也“便宜”了没有达标的学生,导师心里也很不爽。而如果导师坚持原则,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教训的话,那么就怕学生想不开。

(二)

微信图片_20231106070220.jpg

指导研究生也是个问题。导师为了做课题,就得招研究生。学生少,出不了活,今后导师拿不到项目。而如果学生很多的话,那么导师就要不停地想科研点子,还忙于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这就使得导师疲于奔命,尤其是看到学生不努力或者写出的论文惨不忍睹的情况下。

使得我产生上一段文字表达的想法的,是我最近和一中年博导的交谈。据她说,自己同时忙着几个学生的论文,而有的学生的论文交过来两周多了,她看到写得不好,就没有修改。在此期间,她提出让学生用一个公式再分析一下数据,但学生还没有把数据给她,于是文章就被搁置了。她感叹说:要是课题组有一个青年教师帮她改文章,那该多好啊。

这个例子更加深化了我的认识。可能有几种情况对导师指导研究生有利。第一,导师的科研生存技能特别强,他能同时带很多研究生,能“点石成金”。第二,学生特别厉害,不需要导师的指导也能成才。第三,导师特别勤奋,并且身边的亲人帮他分担掉很多杂务。而如果导师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任何一个,那么导师指导研究生就会面临很多问题和压力。

(三)

微信图片_20231106070239.jpg

培养学生的机制也不是理想化的。如果让学生不用发表论文也能够毕业,那么有可能学生只是机械地凑工作量。要知道,只是凑满几章内容和发表几篇学术论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要知道,有些学生虽然有几章看似质量很高的内容,论文也投了高档次期刊,但为何论文没有发表呢?在于审稿人认为论文是错的,或者不值得在高档次期刊发表。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表面上“言之凿凿”,表面上提供了厚厚的学位论文,但有可能内容包含了错误。

而且,如果让学生不用发表论文也能毕业的话,那么,导师就“无利可图”了。导师投入了科研经费,想的就是发表文章来实现项目结题或者申请新的项目。如果学生做了几年实验,没有发表文章,毕业后也不听使唤、不写论文,那么导师岂不要“吐血”?

而如果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有可能研究生做短平快的课题,不愿意从事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这是个悖论。

而且,在现实情况下,如果导师强令学生必须要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的话,那么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延期毕业或者造成有学生达不到要求。总之,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有研究生在强压下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可能后来的研究生新生不愿意“自投罗网”。

(四)

微信图片_20231106070303.jpg

学生也不是理想化的。研究生处于学习阶段,科研能力、写作能力都不是很强。而且既要上课,还要做科研,还要实习、找工作。在参加优秀毕业生答辩或者参加应聘面试时,很多研究生拿出“耀眼”的实习经历,但是:哪有那么多时间参加实习?很快就把科研做出来的吗?科研论文发在什么样的杂志?

导师吐槽学生,说学生没有科研探索精神,发了一篇论文后就不再做新的研究。而学生吐槽说,自己有职业发展的需求,不实习怎么找得到工作?这时候,如果有论文发表的硬指标,导师还能够管得住学生一点。但如果没有论文发表的硬指标,导师如何管得住学生?是天天到办公室看学生在不在?还是准备撒手不管,等着学生在毕业论文交过来?

(五)

微信图片_20231105194648.jpg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事情,也是众说纷纭。比如:最近有一个“直博生可以转硕士”(简称博转硕)的话题。针对这个话题,我看到两篇报刊文章说这个政策很好,给不适合培养的研究生分流的机会,但也有一篇报刊文章以此为由头,说博士过剩了,找不到好工作,所以一些人“用脚投票”,我们的教育事业应该更多考虑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究竟哪一种观点是对的?或者都对?各种观点涌现,莫衷一是。

到外面参加研究生教育论坛,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老师介绍经验。他们铿锵有力地说“一票否决”——加强对导师的管理,什么什么情况,对导师一票否决,什么什么情况,对导师一票否决。听起来,决心很坚决,力度也很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把导师当成了机器零件来管理。这是别人常说的“高校行政化”吗?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研究和报道的话题领域。一方面,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在这个领域必然会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0859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