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条件和氛围固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拖延症也足以成为桎梏。
伏案工作的效率有提升空间
马臻
大学教师除了讲课、参会、指导研究生和做实验,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伏案工作中度过。所谓伏案工作,可以是坐在桌子前看书、思考、在纸上写字,但大多数时间其实是对着电脑从事文字工作,无论在写论文、修改论文,还是在填写表格、写进展报告、回复电子邮件。那么,伏案工作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在办公室伏案工作有氛围
提升伏案工作的效率,首先要有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的规律性。为什么暑假里,有些教师在家里的工作效率低下?这是因为,暑假在家没有工作的紧迫性,也没有规律性——不需要每天八点开车或者坐车、骑自行车去单位上班。在暑假,做点这个、做点那个(去超市购物、招呼小孩、做饭、外出游玩),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暑假里,斜靠在沙发上看碟片,甚至翘着个二郎腿。坐姿不佳,等看完碟片,就容易疲惫,想睡觉。而且,平时忙了一个学期,身体处于亏空状态;一到暑假,自己就会放松下来。暑假里,在家里即使有电脑,也很难集中精力干工作上的事情。
在办公室工作,好在有工作环境和氛围。温度——有空调;氛围——有办公桌、电脑(含手提电脑和大屏幕)、书橱、资料。我在办公室工作,没有浏览和工作无关网页的习惯,也不经常看手机,而是坐在电脑前,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完。如果一个人坐一间办公室,那自然是最好的。也曾经和另外一位老师坐一间办公室,我们背对背,各自面对着墙,工作效率也还可以。
伏案工作,并非一定得在办公室。有时候,我跑在外面,会见缝插针地在书店或者茶馆找座位打电脑。有的书店设有喝茶、喝咖啡的座位,顾客也不多。有的茶馆人少,甚至有包厢,在那儿坐着打电脑,效果还行。但没有大屏幕,所以也只是权宜之计。
我要是出差在外,也会在旅馆里伏案工作。那时候,没有家庭杂事的干扰,工作效率也是挺高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校园封闭了,不能去学校,我在家里,坐在阳台的书桌前打电脑。只要习惯了这种做法、接受校园不能去了的现实,在家打电脑的效果还是可以的。
伏案工作的注意事项
就像记者采访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样,在办公室开始工作之前,也要做好准备工作。温度、茶水等外部环境条件只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还要做好办公资料的准备。办公资料包括参考书、参考文献、填写表格的通知和前期文书资料等。
更重要的,是进入一种工作心理状态,即事先要搞清楚:我今天到办公室来,上午要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下午要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不带有目的性地到办公室、看看自己能干什么,这只能偶尔为之。也许,每天打开电子邮箱,自然有事情飞了出来。但是,推进工作要有计划和目的性,不能混到哪里算哪里。
我的口袋里往往会揣着一张或者几张纸头,里面写下了近期要做的事情。每天,我做完一件事情,就划掉一件事情。
有些事情,集中精力,用今天上午、下午以及明天上午、下午的时间就能做完。而有些事情,需要接续努力。在做后者的过程中,很可能有别的事情不断地飞过来。这时候,只要沿着一个大方向不断推进,最终还是能够把后者做完,也不会耽误不断飞过来的别的事情。
伏案工作还要注意:不要拖。有些小的事情,比如电子邮箱里飞过来的花少量时间就能做完的事情要及时处理,或者分配给别人处理。如果小的事情堆积起来,自己会感到很烦,或者会耽误这个或者那个工作任务。
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有些飞过来的事情意义不大,但还是要处理。这会让自己的内心备受煎熬——丢掉吧,怕有后果(别人说你没有做);不丢掉吧,零零碎碎地需要花一些时间,自己做了这些事之后,会感到不爽。
在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不要被别的东西所吸引。比如说,有时候我会在伏案工作的间歇,开始“漫游”,从一本书看到另外一本书,还看报纸,这样,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流走。
换言之,如果自己在办公室里集中精力、按部就班做几件事,那么这些事会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但一旦事情琐碎、各种无意义但必须要做的事情飞过来,或者自己有拖延症,那么事情就会被耽搁,效率也会低下。
伏案工作要注意休息。有的老师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这会影响身体健康。
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很多人做事情会有心理障碍,我也会有。不作为或者拖延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比如我去外地参加招生宣传,回来后,就是没时间去整理出差的发票,不愿意及时去报销。再比如,有的科研工作者论文被“枪毙”了,就是不愿意马上把论文改投别的杂志。
为什么会这样?
这涉及人的动机,或者说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
人有拖延症,根据我自己的感觉,原因在于三点:1)不做这个事,没有惩罚(就是并非火烧眉毛)。比如,不整理出差发票,以后整理出差发票还是可以报销。2)做了这个事,没有奖励。3)事情太琐碎,或者有些难度,以至于当事人感到要克服自己内心或者实际上很大的“能垒”。比如,科研工作者的论文被好的杂志“枪毙”了,被审稿人批得一钱不值,自己感到需要花好多时间才能把论文改完,并且也不知道文章能不能命中下一个杂志。
还有第四个原因:有的人太过于精益求精、完美主义。举个例子:有的科研工作者同时改三、四个研究生的论文。她的丈夫说:应该先把一篇论文投出去,然后集中精力搞第二篇论文;旧的文章没有投出去,新的文章不能搞。但是她就是每一篇文章反复修改而不投稿。
我想起曾经看到一个外国谚语,原话是,对于一个好的铁匠,要Think twice, cut once。就是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怎么做;但做事情的时候,一次搞定。
在办公室从事文案工作切忌来回掰扯——时间是有限的,手头的任务又那么多,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到100%完美。有时候,我对妻子说:either this or that, just do something!这就是说,不要太过纠结怎么做事情才是最优解,也不要纠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最完美的选择;每天到了办公室,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最优解,那就只管一件件地做事,做掉一件算一件。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在新的学期,希望工作效率更高一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0004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