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探访科技小院,感受青年研究生的科研精神 精选
2023-7-30 09:30
阅读:5645

[本文由本博主所写,已发《中国研究生》。]

第一次看到“科技小院”这个名词,是在2022年一家媒体发给我的采访提纲中。但当时我对此一无所知。

今年3月,我们环境系郑正教授邀请我和其他几位教师去他们在江苏东台和太湖的研究基地考察。在东台研究基地(东台复旦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我看到郑正教授的研究生们正在处理一种叫做互花米草的植物,这种植物是“入侵物种”,影响滩涂湿地的生态。

实验台上的互花米草是黄色的,干的。研究生们在前期已经探索出一条条的工艺,把互花米草转化为碳材料用于做电池,还提炼出有用的成分用于做啤酒、糖片、保健品等等。

实验室外面的走廊上,陈列着郑正教授团队基于互花米草研究发表的相关论文。据介绍,驻地有多名研究生。联合创新中心旨在推进滨海湿地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优势特色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到了太湖研究基地,那是一个真正的“农家小院”。一楼的实验室略显拥挤地摆放着检测水样的仪器,几个房间连通着。办公室里有几个紧凑的工位,紧挨着办公室的是驻地宿舍。楼外还有几个像水池一样的试验装置。

郑正教授好几位研究生都在现场。他以前的几位毕业生(现在是大学教师)也赶了过来。这些毕业生曾经在这儿工作过,有的现在还借助这个基地开展科研。

我们走路十多分钟到了基地旁边的太湖采样点,看到了研究生工作的现场。他们用水处理技术控制流域污染,不但取得实效,还发表了诸多科研论文。

这次东台-太湖之行,让我“大开眼界”。研究生培养不只限于在大学、研究所的实验楼进行,还可以把研究生带到企业、农村,在生产、实践中提出科研选题,为工业、农业、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这次考察,也让我看到了一种青年人的精神。往往,有些研究生脑子里想的是“短平快”地做一些科研,然后花大量时间外出实习,最后找一份和本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但此行看到的研究生,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兴趣以及和导师的投缘。当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日常做的事情也变得有意义。在这种境界里,不做“短平快”的科研,不考虑“今天做的实验能否产出论文”。我从这群青年学生洋溢的笑容中,看到了朝气,看到了希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9718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