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研究生导师通过网络发文等形式投身“三全育人”的案例 精选
2022-7-13 17:15
阅读:6605

微信图片_20220418163403.jpg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马臻的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以研究生、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为主要的读者对象,以教育和科研为主题,讲述求学经历、读研和做科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研究生教育以及教师的职业发展。

通过实践,马臻找到了写博客和从事本职工作(指导研究生、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以及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网络文化建设的鲜活案例。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针对科教界需求,合理定位,聚焦师生关注的科教话题

ddddddd.jpg

目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很多研究生缺乏角色认知、科研能力和科研激情,研究生也面临着学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导师无暇系统地指导研究生读研、做科研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导师更加关注研究生从事具体的课题研究,而没有太多时间给研究生讲为人处世、职业发展。此外,青年教师也面临着发表论文、申请科学基金、晋升职称、指导研究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在网上提供交流、指导,成了时代的需求。

针对这种需求,马臻进行合理的定位,形成博客的特色,那就是聚焦师生关注的科教话题。马臻的博客,反映了他读博士、做博士后、申请教职、成为复旦大学副研究员、成为复旦大学教授的心路历程,既有经历也有感悟,还有经验和教训分享。

2016年以来,他与时俱进学习新闻写作,写作时超越了自己周围的“一亩田三分地”,视野更宽广,多篇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网、学习强国转载。

(二)写博客和从事本职工作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业链”

eeeeee.jpg

博文源于生活和工作。当它仅仅是闲暇饭后的随意制作,写博客就会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如何把写博客和从事本职工作相结合?马臻探索出一条新路。

马臻在课题组指导研究生;他在2016年开出了“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把自己给课题组研究生讲的话讲给别的课题组、别的院系的学生;他把讲话、授课内容整理成文字放在科学网博客;部分博文转化为“铅字”,在报刊发表;这些报刊文章形成教学资料,发给选课的研究生们;这些报刊文章和博文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后,已经形成书稿《研究生手册——科研与学习方法指南》,和出版社签约出版。

“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并非单纯讲学术规范,也并非单纯讲论文写作,而是以“读研(科研)”为主线,通过讲授、案例讨论、课后阅读、视频学习、学生分享、总结撰写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写作能力,加强学术伦理教育,端正学风,提高科研素养,促进职业发展。这门课的内容和马臻的系列博文密切联系。

该课程获批复旦大学2015-2016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01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项目、2020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配套教材建设项目、2022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本课程开出了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全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暑期FIST课程,2016年至今已有900多人修读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博客发文和获奖情况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优秀博客大奖.jpg

优秀博文大奖.jpg

马臻的科学网博客开设于20088月。现存博文400多篇,绝大多都被科学网编辑部标记为精选博文,其中有百余篇博文还被科学网编辑部选为当天的“头条”。他的博客吸引大量读者,博客总访问量1000多万,目前在科学网数十万博客当中排第33名,平均点击排前10名。

学术界有很多教授自称是“读研究生时就读马老师的博客”,还有的青年教师看了马老师的博客后,坚定了回国任教的信念。更多的研究生从看马臻的博客得到启发,得到了学习方法、职业发展和心态调适方面的指导。马臻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批量获得了国家奖学金、高廷耀奖学金、光华自立奖、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有多位研究生毕业后进高校任教。

马臻的博客获得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教育求学组优秀博客大奖、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海外观察组优秀博文大奖、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入围博文纪念奖、复旦大学2018年度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网文类三等奖、复旦大学2019年度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网文类一等奖、复旦大学2019年度最受欢迎教师运营新媒体奖。  

(二)“博文转化为铅字”以及“铅字转化为博文”,实现“报网联动”

马臻实现写博客和在报刊发文的“报网联动”,包括“把博文转化为铅字”和“把铅字转化为博文”。至今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周末》《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科学新闻》《科技导报》《大学生》《中国研究生》等报刊和文集发表通俗文章200多篇,包括《人民日报》2篇、《中国青年报》1篇、《文汇报》10篇担任教育部学位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专栏作者和特邀撰稿人,获评2020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特邀撰稿人、2021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特邀撰稿人。有十多篇博文和报刊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网、学习强国转载。大量博文被各种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转发。相关的指导文章,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以网络发文等形式,形成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的模式

依托“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课外讲座和网络发文,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形成“内圈-中圈-外圈”圈层效应。

在以这门课为核心的“内圈”,加强内容供给,将讲课内容整理成文,在报刊发文百余篇,形成教学资料。

在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中圈”,将讲课内容在校内外传播,就研究生科研方法、时间管理、职业发展、为人处世、师生矛盾化解等,在校内外作报告几十场(含线上),受众一万多人。

在第三课堂(网络育人)“外圈”,依托科学网博客传播课程相关内容,并多次参加科学网研究生师生访谈。

上述“内圈-中圈-外圈”联动,体现了“开展基础工作和形成亮点相结合”的理念,形成了教书-育人的联动模式、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案例。获得2021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特色工作法案例”类征文二等奖,并在第十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作口头报告。

微信图片_20210908192221.jpg

(四)几点经验和思考

第一,在网上发文要注意定位,形成特色。马臻的博客针对研究生和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群体,聚焦于教育和科研。

第二,在网上发文要有精品意识。这样才能“回头客”或者“铁杆粉丝”,报刊的编辑读到博文后,也会邀请写稿。换言之,写网文要严肃认真,达到“报刊发表”的水平。

第三,在网上发文要尽可能和本职工作相结合。在这个工作案例中,马臻找到了“要我做”“我想做”“我能做”的交集,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马臻经常发表关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文章,这展现出他对这方面的浓厚兴趣,也使他被推举成为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程技术组副组长。他的种种积累也能成为“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的鲜活案例。

第四,需要加强学习,并且有非常好的媒体素养。特别是要学好新闻观和新闻写作的教材和网课。这样,写作者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把眼前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思考。而有好的媒体素养,就是知道如何和编辑、记者打交道。

第五,要胸怀天下。马臻认为,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给自己所在的单位“贴金”。作者应秉持公心,要成为“教授级的记者”,超越本单位去写教育界的情况,要像城市上空的无人机那样俯瞰教育界,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第六,针对大学生读者,要知道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如何提高网文的表达效果。不能说一些生硬的话,而要“接地气、冒热气”,抓住研究生的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写作时,要抽象和形象相结合,就是既要有经验“干货”,又要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四、加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一)以“网络育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节点”,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课上和课后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特别是:针对本校学生,借助适当的平台,更多地开设线上、线下的讲座,讲述学习方法和职业发展,这可以和学生阅读博文相结合,也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相关工作。

(二)进一步推进以网文、报刊发文为前期积累的教材建设和相关书籍出版。目前《研究生手册——科研与学习方法指南》已经形成初稿,还需要几个月精修。出版这本书,对于“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程建设、环境系学位点评估和学科评估都有用。

(三)依托学校平台,通过沙龙、讲座等形式,加强和学校别的“网络育人”达人的交流分享,助力学校形成“网络育人阵地”。同时,整合环境系网络育人力量,形成合力。

(四)继续借助报刊杂志,加强内容供给和报刊文章发表,充实体系,准备申报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4712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