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平平仄仄很简单 精选

已有 23608 次阅读 2013-11-23 16:00 |个人分类:闲思偶得|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我发了一篇“写诗并不难,平仄很简单”。我作为一个工科的门外汉,我都能基本做到平仄格式,而中文科班者不遵从,实在不应该。我认为格律诗是中文的精髓,是世界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如果丢了这一点,那就成了顺口溜了,其他语言都能做到。中华民族还有什么能让世人仰慕的?所以,我将格律的记忆的方法总结为简单的两句顺口溜,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不畏惧格律,而用符合律的诗句来表达情感。当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何况,现在是读图时代,连文字都要丢了,哪里还有人来讲格律?!管不了那么多,尽力而为。

  真的不难!实际上,在你漂亮的词语上,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下面是一位反对拘泥格律的朋友的作品,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洒脱。可是有两个字平仄不对,那就调整一下,并没有改变作者的意思,多好!原作如下:

大笔开阖任从容,良工美句待天成。
高山流水如写意,明月清泉作和声。

-----规则-----

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 (蓝字应平,红字应仄) --------------

大笔开阖任容【容:十一庚】 押韵

良工美句待天成【成:十一庚】 押韵

高山流水如

明月清泉作和声【声:十一庚】 押韵

按我的口诀,这是一首平收诗,也就是“二异三反四同”。因为,基本句的平收句就两句,一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与第二句最靠近,那就将从字改换一下啦。

  另外,三反,因为首句错误,所以三反也不对,从字处换为仄,那么,写字处就应该反为平。我试着改修改如下,应该没有改变作者的“反对”之意(从处是否属于拗,写处是否为救?我吃不准,请高人指点。):

大笔开阖任赋兴,仄仄平平仄仄平
良工美句待天成。平平仄仄仄平平
高山流水非着意,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清泉作和声。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意思不变,又合辙押韵多好!

  可见,写诗不难。以前没见过朋友写诗,今天朋友以我的诗为主题,也写了一首:

浓云薄絮荡晴天,旭日含羞染半边。
霜叶归根情思远,碧水涛声伴我还。

  可见,意境和韵角都不错。

格式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 (蓝字应平,红字应仄) --------------

浓云薄絮荡晴天【天:八寒】 押韵

旭日含羞染半边【边:八寒】 押韵

霜叶归根情

还【还:八寒】 押韵

如果再调整一下平仄就完美了。我以此为例,修改如下。原作的格式为:

  浓云薄雾荡晴天,

  平平仄仄平平,

  薄字按一三五不计来灵活,这样第一句最后一字为平,则属平收,那么,后边就遵守我“二异三反四同元”这句口诀。因此,第二句应是二异,就是使用平收句的另外一个定式:

  旭日含羞染半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完全正确,是与第一句不一样的一句平收句。第三句,应该是三反,应该是第一句的平仄反过来用:

  霜叶归根情思远,

  仄平平平仄,

  显然原作不对,第一个字“霜”依一三五可不计,而第六字的平声“思”就不应该了。如果将“思远”改为“寄远”,问题就解决了。第四句,应该四同元:

  碧水涛声伴我还。

  仄仄平平平。

  按口诀应与第一句相同,显然不一样。如果调整一下,改为,涛声碧水伴人还,这样与第一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一样了。

  说起来,说了这么多,实际就是一句话:二异三反四同元。就这么简单。

  我顺口留几句:

创作诗词并不难,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人心里有诗篇。平平仄仄平平
莫嫌平仄成拘束,平平仄平平仄
慎重推敲节律添。仄仄平平仄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744062.html

上一篇:自编简易平仄口诀
下一篇:小编答作者问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25 吕洪波 陆俊茜 周金元 孔梅 吴桂生 孟津 赵序茅 蔡庆华 郑小康 武夷山 吴国林 姚小鸥 李学宽 廖晓琳 戴德昌 鲍博 隋万美 徐长庆 柏舟 李颖业 孙宝玺 goett zzjtcm biofans lily2013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