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传播学经典语句点评

已有 5063 次阅读 2010-10-23 20:35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传播学经典语句点评/赵大良/ 原发于 http://zhaodal.blog.163.com
 
在我的请求下,朋友将他10月份在上海参加主编培训班的内容梳理了一下发给我学习。下面是我学习后,对其中有感觉的部分和自己的认识,写出来的目的是希望换取你的“思想”或者你听来、读来的“观点”!。说明:对于专家的观点只是提取了“只言片语”,没有与上下文关联,自然不一定代表专家的原意,只是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方式。
(1)物质的消费容易趋向一致,文化精神领域实在是太复杂的事情。(祝君波)
 【议】看似有道理,但我感觉并非如此,实际现实的物质消费也是复杂的,创新一方面引领消费,即趋同的潮流,但更多的时候是发现新的需求,在繁杂的需求中满足特定的需要。当然,特定的需要能够发展为大众化的更具有市场的趋同性需要,但也会因成为大路货而加剧竞争。文化消费也一样,也分为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各有各的市场空间,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各自有各自的定位。从满足“消费需要”的角度来看“文化”和“物质”的商品属性是相同的。如果撇开“商业属性”,那么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似乎也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和“趋同性”,都具有一致性和复杂性两个方面。从在社会的层面上来考虑,特异性和趋同性又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转化的,一个时期的一致性可能变为个性化的消费;而个性消费也会转变为社会性消费。
 (2)期刊从政治宣传时代走向专业学术文化时代,未来必然会强调商业化(广告,社会服务)。(祝君波)
 【议】商业化的社会必然带来商业化的结果,政治也必然通过商业化的手段来操作,这一趋势是必然的。但是未来也必然会存在一种反叛、一种对非商业化的渴望和需求,甚至在某个时期这种渴望还会很强烈,但是改变不了商业化的趋势。这也是消费的趋同性和特异性共存的状态,趋同性正是商业化、大众化的结果。
 (3)作为主编,要把杂志丢开,想一下与社会的关系,即在宏观思考中明确方向,改变习惯性地把问题看成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转而认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行动导致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何承伟)
 【议】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力求闹中取静,只有静静地反视自己,才能从纷杂的现实中看清方向,寻找自我、找准定位。而试图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不如转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是一时的、不完美的解决办法也比坐而怨天有用得多。
 (4)今天不是搞项目时期,而是搞战略的时期。(何承伟)
 【议】项目和战略并非相互独立的,理论上讲战略比项目重要,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各有侧重。从国际的大环境来看,已经由项目阶段转为战略阶段。但是对于中国来讲,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以战略带项目、以项目促战略还应该是我们目前的现实。另外,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来看,我们从来就不缺少战略思考,缺少的反倒是具体项目的落实。
 (5)期刊人,要学会失败后寻找一个自己的新角色;内容建设、品牌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期刊不仅有内容,更要有灵魂,以此吸引读者;期刊的DNA应该转到网络,不仅局限于纸张和油墨。(何承伟)
 【议】完全赞同。不在失败中站起来必然在失败中倒下去,不在创新中成长就在固守中消亡,在旧角色中挣扎不如在新角色中重生。期刊的内容和品牌永远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因为期刊属于文化产品,就是任何物质产品也必须基于“内在质量、功能和品牌”。期刊的价值不在于其形式,这一点明年《编辑学报》上我的一篇文章有论述,而期刊的DNA如同我所论述的“办刊理念”,必须建立“基于网络”的办刊理念,也就是重构期刊的办刊理念。
 (6)杂志的主编,要在自己的学科有参与权、话语权。专业杂志尽量占领制高点,尽量扩大专业信息,期刊不要做产业链的低端。(何承伟)
 【议】从商品属性、从商业经营角度来讲,这是一条定律——竞争就是这样的规则,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规则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从社会属性、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则不见得可取。人的生存不见得“高端”就幸福,有钱不见得就快乐。所以,如果主编将期刊当作商品来经营就不能做低端,而如果作为事业来玩味就与主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汝非鱼安知鱼之乐”。
 (7)专业杂志卖版面,实在可惜。期刊作为一种传媒,其实质是“影响力经济”。(何承伟)
 【议】这一点我认同,这不仅是经营的层次问题,也是经营的能力问题,也就是产品和品牌的关系问题。
 (8)文字优势——建立文字优势的途径是熟悉语文法规,完善知识结构,要有好疑、勤查、善辩和慎断的编辑作风,培养职业敏感。(郝铭鉴)
 【议】这是编辑的文字优势,是从为人作嫁衣的角度来谈文字的优势,也是传统编辑一直坚持的职业技能。这样可以成为一位合格的编辑,但并不意味着掌控了文字,并不代表体现了文字优势。文字优势具有更宽泛的内容,而非局限在语法、规则和确切。由文字组成的语言是一种艺术,除了文字表达的确切意思以外还有很多不确切的意象和情感。这些意象和情感可以理解为“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文字的优势比“科学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换句话来讲,前面的观点用在“科学期刊”的编辑身上比较合适,而对于文化类期刊编辑可能值得探讨,如果那样就会使语言成为一架骷髅,至少会变得贫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376341.html

上一篇:贺活跃科技期刊30年的张忠智70华诞
下一篇:[原]谈学术论文的通俗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