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子午道与豆角村 精选

已有 6186 次阅读 2009-9-12 21:25 |个人分类:社会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古迹, 休闲, 农家, 子午

西安人大多都知道,城南有一条通往环山公路的子午大道,可不一定都知道其源于秦代开辟的子午古道。子午道是一条历史古道,全长约420公里,自长安向南,经子午镇南、北豆角村西边进入子午峪,经洋县城关镇到达汉中市,向南穿过巴山直抵四川涪陵。刘邦赴鸿门宴后,被迫带人马离开长安时就是从子午道前往汉中;唐天宝年间,从四川涪陵进贡的荔枝,就是经子午道运往临潼,所以又叫“荔枝道”;直到明、清和民国时期,子午道仍为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自从沣峪口修建了西万公路后,子午道上挑夫的身影才慢慢地消失了。如今西汉高速的开通,更是跨越了秦岭千年的阻隔,使汉中到西安车程只有三个小时。这条历经千年风雨的子午古道也因此而日渐哀落。但是,因为它的人文价值已经载入史册,虽没了挑夫的身影,却迎来了休闲锻炼的人潮,如今已经成一条休闲、探险的之路。
 
豆角村就位于子午大道的南端、环山公路的南侧,是子午道出子午峪后的第一个村落。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离长安县城(今长安区)南45里,原来分为东豆角村和西豆角村。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村并入子午镇内。后来因山洪暴发,西豆角村被山洪冲没,村民被迫北移,始建今日的南、北豆角村。北豆角村紧邻环山公路,交通便利,因而村中很少留下什么历史遗迹。相反,南豆角村却有幸保留下南北两座城门和一株百年古柏。虽然是如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在村子的周围盖起了新房,老屋因长期无人居住而倒塌,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但许多人与我一样,在游山玩水之余,还是愿意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来到南豆角村内凭吊。
 
我驱车沿着雨后的子午古道进子午峪。由于体力和车技的原因,只在山口边转悠,没有往里走的太多。秋雨后的山间,空气凉爽湿润,且时阴时雨。山顶的云雾静静地与山融为一体,朦朦胧胧地天地一色,只有近处挂满果实的柿子树,迎接着我的到来。尽管是雨天,还是有三三两两的登山客背着背囊、拎着拐杖进山去。
 
我只转了一个多小时,就决定到峪口外边的农家乐解决午饭。每到周末,进山的人越来越多,步行、有自驾车,也有团队前来,所以峪口外边的农家乐也是一家挨着一家。因为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南豆角村残留下的遗迹,因此我决定到南豆角村村头找一家落脚,以便在午饭后到南豆角村里转转。
 
怡鑫园,一个简单的木牌楼里边一片杏林,杏林后边拾阶而上是一个被樱桃树环绕的鱼塘,被樱桃树树荫的后边是一排农舍。农舍是四栋围在一起的关中时下典型的红砖平房,中间是一个天井。我来到怡鑫园,走进农舍,看见天井里的人们正在忙碌着对收获的柿子进行分拣、装箱。从北边的平房出去,就是南豆角村的街道。这非常符合我的要求,于是我就决定在此停住脚步。
 
当我来到鱼池边的樱桃树下,坐下以后发现:这家农家乐,除了后接街道便于进村以外,在此欣赏山景更是有独到之处——院子座西,斜对南山,眼前空旷的果园后边就是影印在云雾中的山脉。在此看山,不远不近——远了,看不清楚,感受不到山的气息;近了,山高障目,使人感觉到一种压抑。坐在这里看山景,远离公路,静静的,悠然而自得。
 
据男主人介绍:他媳妇做酸菜鱼比较拿手。我决定要自己钓一条鱼来做这道菜。在这样的环境中钓鱼,既赏山景,又可以解决中午的一道主菜,应该是一件既美又实惠的差事。也许是我今天的运气好,鱼都极力配合我——一会的功夫一条两斤六两的大草鱼就上钩了。女老板的酸菜鱼做的也的确不错,咸淡适中,鲜味纯清,没有一点异味,鱼的鲜味和自家腌制的酸菜搭配在一起,感觉是那么地不同而又那么地协调。
 
赏山景、品美味之后,当然还要去凭吊一下历史遗存的古迹。我走进那残破的街道,心里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我童年的村庄。可惜,我家的老房子已经兑给了村委会,村委会为了扩宽街道而拆除了,否则也许会像这里的老房子一样,在风雨的侵袭之下而塌陷。在南豆角村的老街道上,还有人居住的房舍显然已经翻修过了,而没有翻修过的土垒的半边房(关中一大怪,房子半边盖),不是坍塌,就是空置。也许我们应该感激“落后”,否则南豆角村仅存的两座城楼,也不会在此向我们诉说它的历史。尽管是有些破旧,尽管是有些孤零,尽管是被卸掉了门板,可是它能够屹立在那里我们就应该感到庆幸和满足了。当地居民也感受到历史遗迹的重要,正在施工,对村南头的古柏树进行保护。正如古树旁一位卖柿子的大妈所说的:“人家来不看古树,看什么?谁会来看我们社员。”
 
山水加文化,才能使我们品出山野菜肴的滋味。我相信,南豆角村文化遗存会让那村边的土路不再泥泞,会让延续和保存历史的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现在都想成为南豆角村的村民,生活在这山清水秀之间,沉思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游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255237.html

上一篇:[原]教育原来如此美妙——以此恭贺教师节!
下一篇:学术期刊新闻化?
收藏 IP: .*| 热度|

3 蒋新正 陈国文 许亮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