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廉政与过马路 精选

已有 3980 次阅读 2008-12-30 10:19 |个人分类:闲思偶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法律, 生命, 廉政, 马路, 规矩

年 底了,不管官大官小,一层一层地都被要求述职、述廉。不管是有用没有用,总是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教育和反省作用。在现实这种讲究关系、追求享受的年代,如果 要做到廉洁真是不容易。帮忙推荐一下——自然是利用我的影响,这是人们对我的要求——这已经够低的了。前几天是大学特长生招考、过两天又是自主招生的笔试 和面试,又有人找上门来。有了解我的,说:“我知道你这个人,人家找到我,我只认识你,不过我跟他讲了‘我这个朋友是个书呆子’。”也有目的明确的,说是 找人了解一下情况,实际要的是“解决问题”。此时我自我反思一下,做人正与同日常生活中的过马路。
         城里人经常要过马路,我相信今天你只要出过门,就过过马路。过马路有不同的方式,有人习惯于横穿马路,有人习惯于走人行横道,俗称斑马线,也有人不辞辛苦地走过街天桥。我每天下班以后,总习惯于穿过校园从东门回家,因为东门有一个横跨马路、连接校园和家属区的桥。走在天桥上,不仅仅是为了居高临下地看那车水马龙的景象,而是我感觉心里踏实,不用为躲避来往的汽车而提心吊胆,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一时走神而给司机带来麻烦。就是有时从东南门出来,我也要爬上过街天桥走上对面的人行道,常常使得与我同行的人为难:不是无奈地随我走天桥,就是与我分道扬镳。
 说起过马路,我并不是一直就这么守规矩,也不是因为我怕死。 而是因为我变得越来越懒惰,懒得在过往的车流之间躲闪穿行,走在天桥上我可以悠闲地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脑子里想想什么就想什么,哪怕是走神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另外就是多走几步路锻炼锻炼身体。如果没有天桥,我就会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眼睛只管看着一个方向也比较省心。为此,有许多人不理解,感觉我行事过于小心。是的,过马路的习惯也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和做人的原则,所以今天我就琢磨琢磨这其中的关系。 
就近横穿马路,快捷方便,许多人都有这个习惯——自在,也不是天天都会出事。如果是要过马路到对面搭乘公交汽车,横穿马路者则可以赶上即将启动的班车,而绕行过街天桥的人就可能错过了这班车。即使没有错过这班车,也可能人家占到一个座位,而你就得一路站着啦。这正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往往不按规矩行事的人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利益一样。尽管是不符合规定,可是这么多人也没有几个人出事的。正如同横穿马路可以赶上班车而规规矩矩地走过天桥的要等下一班车,甚至是赶不上班车,因横穿马路而被车撞死的总归是少数,更何况自己认为会多加小心的。所以,久而久之不横穿马路的人反倒感觉到一丝委屈。
横穿马路的出事几率肯定比走斑马线的要高,走斑马线不等红灯的比等红灯的出事几率要高,走斑马线等红灯也不如走过街天桥的安全。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那不是耽误时间吗?那不是会错失许多机会吗!也就是说,越安全的方式绕的路越远,耽误的时间越多。这就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一样,违规办事或者是打擦边球可以发达的快一些,而按规矩地办事的时时刻刻都有看的到的损失。如果真的是那一天,横穿马路出了交通事故,人们也常常认为是一种意外或者是命不好,正如违法乱纪一样,犯事以后会认为是自己的运气不好或者关系没有走到而已。
 违法乱纪就如同不分场合地横穿马路,所以犯事的几率就比较高;按规矩办事就如同走斑马线,完全不注意来往车辆也会碰到右拐或者闯红灯的车,几率是不高但总还是有的;走过街天桥尽管是费时费力,可总归是最安全的,就如同按规矩办事的同时还要动动脑子一样,该躲避的、该当心的还是需要当心躲避。
 大家一块走,别人都横穿马路就你要走过街天桥,那么你就与大 家走不到一条路上,你就没有别人走的快,你就可能错过头班车;人在江湖,与人共事,大家都以权谋利而你却守身如玉,那么你就不合群。你如果决定走过街天桥就需要做好放弃打班车的念头和希望;你如果决定走过街天桥就需要做好孤独的准备,或者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与你一起走天桥。
 我不愿意为了赶那么一会的时间,而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做代价, 我也不愿意为了那么一点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前程或自由,所以我能走斑马线就不横穿马路,有过街天桥就走过街天桥,至少这样走路放心、踏实。也不是说这样就不会发生事故,就是走在过街天桥上也会有意外发生。可能会有一辆大型的汽车把桥撞塌了,致使你受伤或死亡。当然,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不断增强,走斑马线等红灯或者走过街天桥的人会越来越多,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违法乱纪的现象和人也会越来越少。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等到什么时候横穿马路的人没有了或几乎没有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社会法制健全、意识增强的时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207663.html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学报
下一篇:《祈祷2009》
收藏 IP: .*| 热度|

1 蒋新正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