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2008国庆感言:我这半辈子

已有 5103 次阅读 2008-10-1 14:27 |个人分类:心有所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有10天没有更新博客了,访客日渐寥落。估计再不写点什么,这里就彻底荒芜了。今天是2008年的国庆,刚刚读了宋文淼先生的《谈谈“我这一辈子”》,也动了怀旧的念头。在我这个年纪,要总结自己的一生,还嫌太早。那么,就感言一下自己的半辈子吧。就算只写半辈子,一篇短短的博文也是容不下的。下面的感言是模仿流沙河先生的著名小品文《九句话》写成的。

40年前,我2岁。一天,妈妈带着4岁的姐姐和我去北边的菜店买青菜。妈妈上前买菜,嘱咐姐姐在边上看着我别动。我则趁着姐姐一个不留神,自个儿溜走了。妈妈见我丢了,担心坏了,姐姐也吓得不得了。她们俩沿街找了大半天,才在城西的一条街上碰到了在一个陌生的阿姨怀里边哭边叫着“找妈妈”的我。妈妈千恩万谢,那位阿姨说:“这孩子嘴真甜。一口一个‘阿姨,我找妈妈’!你们要不找来,我就把他留下了。”

30年前,我12岁,小学毕业升初中。那时候赶上第一次全市统考,济宁一中是众望所归的省重点。当时就考两科,数学和语文。结果一个不留神,语文作文写跑题了,被扣了20分。幸好我数学拿了满分,才算有惊无险地如愿升入了一中。不过那次的升学考试好像给我做下了病根一样,尽管我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作文拿到高分,还得到过学校的作文比赛一等奖,但每当到了关键的时候,作文就跑题掉链子。比如,初中升高中,我的作文又写跑题了,到了更关键的高考,我作文还是跑题。幸好后来考研究生的时候没有作文题目。

20年前,我22岁。怀里揣着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到中国科学院报到。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候,走进中关村,开始了自己在科学院的10年生涯。当时的科学院,正处于穷困潦倒之际,工资低,经费少,住房拥挤。一部分人下海办公司发了,更多的人老实巴交地一边读书叹气,一边过自己的苦日子。当时国家的科技政策方针叫做“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其初衷是减少科研院所的冗余人员,精干队伍,保持精锐从事科研活动,鼓励大部分科研人员到市场找出路。结果是,精干队伍下海的不少,冗余人员都坚定地留下来共患难了。科学院就在这种苦日子里熬着,一直到2008年。

10年前,我32岁。扛着行李,从北京机场一路飞过太平洋,经过底特律转机,来到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开始了我的海外求学生涯,攻读公共政策博士学位。我就读的学校叫做乔治梅森大学,不是名校,在美国远远排不进前50名,100名里面也没有它的名字。不过,在这里,我遇到了好几位堪称美国学术界重镇的领袖级学者,有幸坐在他们的课堂上,当面请益。要吹一下牛的话,那就是乔治梅森有两个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和斯密斯。其中,布坎南的社会选择理论,是公共政策领域重要的理论依据。更值得纪念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好导师,技术政策和能源政策专家董开石(Don Kash)教授,这个中文名字是清华大学给他取的。我跟了Kash整整6年,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均受益终生。

今天,我42岁。蜗居在一个边远地方的一个小学校里,为升职、为tenure打拼。马上就要报副教授了,我在斤斤计较着自己的教学、科研、服务是否都够格了。就算是小学校,不发表文章,也是要被淘汰的。人家说,年轻的助理教授没有自己的生活,这话一点儿不假。除了备课,写文章,还真没有享受生活的功夫。闲暇上上网,算是给自己的一点儿奖励了。前一段时间赶paper,结果在电脑桌前待太久了,伤了腰。但自己还不小心,一味蛮干,致使病情急转直下,不得不把一切放下,卧床静静地休息。真是欲速则不达呀。另一方面,想想吧,42了,不服老也不行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485-41064.html

上一篇:EMAIL爆炸的年代
下一篇:非常喜欢《共和国之恋》这首歌
收藏 IP: .*| 热度|

4 李侠 武夷山 廖永岩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