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行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gusluo 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界的兴趣,点滴个人的想法。

博文

谈谈我的导师李德威教授和他的构造假说,顺便评《光明日报》报道 精选

已有 23094 次阅读 2013-8-27 00:13 |个人分类:正式博客|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光明日报

谈谈我的导师李德威教授和他的构造假说,顺便评一下2013824日《光明日报》的报道《23个夏天,他都在青藏高原——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导师李德威》

《光明日报》报道全文地址如下: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8/24/nw.D110000gmrb_20130824_1-01.htm

 

      2013824,《光明日报》追梦人足迹栏目,发了一篇关于我的导师李德威教授的报道,当天上午李老师通过QQ发消息问我该报是否采访过我,我看了一下,正如报道中所说,我惊呆了:我完全不知道这回事,更不认识报道该文的记者和通讯员。看完该文,我发现里面的很多内容是编造的,有点事件的影子,就乱写乱编,还帮我设计了台词,难怪李老师要生气的质问我了。李老师可能以为是我在接受采访是瞎说,我赶紧跟他解释。

      跟导师解释完之后,我感觉还是不够,不能置之不理。这篇报道是《光明日报》这家很有影响力的媒体发的,这样乱编乱写的报道,虽然总体是正面的,但不实的事件描写,会让了解事情的人看了,怀疑起李老师的人品和修养,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不亚于恶意的诽谤。因此,作为一个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我觉得有必要针对报道中我所知道的不实之处一一指出更正,以挽回该文对导师造成的不良影响。

 

      文章的开头,一个总体概况的引子,是这样说的:

      研究青藏高原20多年,行程达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

32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提出“层流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

疾病缠身,却依然奋战在地质一线。

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威。

      研究青藏高原20多年,32被破格提升为教授,这都是真的,我当时本科找导师的时候,就是看到李老师是曾我们院最年轻的的教授这一介绍被吸引,投其门下一直到博士毕业。

李老师确实很早(1992年)就提出了“层流构造假说”,但要说他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我觉得不妥。据我所了解的资料,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以后,就有不少人反对,还有人提出很多不同的假说,如迈耶霍夫等1977年(Meyerhoff et al.,1977年)就提出的一个新全球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假说——颤动构造假说(后有译为“涌流构造假说”的,强调软流圈涌动的驱动机制。还有后来的地幔柱构造假说。这些假说都想板块构造理论发起了挑战,但都没有挑战成功,而是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地幔柱构造和板块构造已经连成一体,成为一个全球构造理论,有人形象的给出一个“地球工厂”的卡通图来表示这一构造理论。李老师提出“层流构造假说”的背景是:19901991年实地考查了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喜马拉雅造山带、冈底斯,发现一些地质现象无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例如:喜马拉雅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不是通常认为的角度不整合或逆冲断层,而是剥离断层(或拆离断层),拉轨岗日许多穹状隆起的基底与周边沉积盖层之间也是拆离断层,喜马拉雅主体是中新世(主要是23-15百万年)变质核杂岩(地壳尺度的伸展构造,而不是碰撞造山带应有的挤压构造),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65-40百万年的板块碰撞带,反而是河谷。而且板块碰撞与喜马拉雅形成之间至少存在20百万年的时差。他还注意到:喜马拉雅与南侧的恒河盆地同时形成,而且表浅层次存在横向物质迁移,奇怪的是接受巨厚沉积的恒河盆地地壳反而减薄,上中地壳强烈剥蚀的喜马拉雅却地壳加厚。另外美国率先开展的大陆深部探测表明年轻大陆地区下地壳普遍反射组构、低速层和低阻层,存在各向异性。这些现象说明恒河盆地下地壳物质很可能通过韧性流动进入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因此,于1992年提出层流隆陷构造(后来简称层流构造)假说。假说可以简单的描述如下:在地幔柱作用下,大陆下地壳流动同步形成盆地和山脉(造山带),盆山之间地壳物质发生循环运动。这一构造假说新颖的是:1、把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有机联系起来,垂平转换;2、把深部过程和地表过程联系起来构成盆山物质循环。我第一次看了李老师提出这个假说的文章,就被这个思路吸引了,于是找来很多相关的文章仔细研读,对该假说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

层流构造局限于大陆盆地和造山带,未能阐明洋陆与盆山的关系。而且开始推测盆地底下可能存在地幔柱,后来觉得盆地没有与地幔柱相应的大火成岩省,改为地幔枝,但是没有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

通过对青藏高原各个造山带、盆地的时空关系与洋陆体系的关联分析,发现造山带与盆地从180~120 Ma→65~30 Ma→23~7 Ma自青藏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南部有序演变,而且,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新特提斯、印度洋(现代特提斯)也是向南依次迁移,暗示洋陆作用与陆内盆山作用之间有成因联系;还研究了中国中部侏罗纪盆山体系、中国东部早白垩纪盆山体系和大陆边缘始新世以来的边缘海(或弧后盆地)与岛弧的形成时间也是东定向迁移规律与太平洋的扩张、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相互作用有关。而且地幔对流受到普遍的质疑,洋陆与盆山具有自相似性,因此,提出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假说:内核偏移造成外核层流,外核热流体汇聚处形成超级地幔上升流,到上地幔分解成地幔板和地幔柱,地幔板形成洋中脊,并产生地幔软流圈固态流变物质沿着不断倾斜的软流圈底面从洋中脊流向大陆,洋盆扩张,大陆同步垂向生长。流入大陆的软流圈热流物质加厚,底辟作用形成大陆内部盆地和山脉。从洋控陆转变到洋陆相互作用,形成大陆边缘盆山系统(弧后盆地、岛弧)。并进一步发展了由热动力驱动地球多级循环的地球系统动力学假说。

这些地学构造理论假说之所以是新的,一方面是李老师的思想比较超前,但主要是因为它到现在还没有被国内外学界接受,或者说国内外学界不愿意接受。但实际上该假说已经提出20多年了,为了完善这个假说,李老师在青藏高原上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也已经20多年了,20多年来,这个假说不断完善,以该假说的思路指导预测的矿床也找到了。但是,它还是得不到承认。为什么?这里我想说几句题外话,不说憋得慌。

国内地学界有种学风,叫做“国外做的都是好的,国外人提出的理论都是前沿,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是不值得看的”。李老师提出“层流构造假说”的文章是发表在国内一个比较低级的杂志上,只看英文文章的大牛们肯定不了解,即使你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他们还是装作不了解。最近几年“下地壳流动”的说法在国内学界突然流行起来了,那是因为某位海归牛人从国外介绍过来了,即使国外这人提出的下地壳流动比李老师提出的还要晚一些,人家提到下地壳流动的时候也只引国外牛人的文献,不引你李教授的,你又能如何?你用你的“层流构造假说”1994年就预测的冈底斯南部带有大型矿床,2000年左右在这个地方真的找到了几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但是人家写文章的时候,就是不引你这篇预测的文章,你也只能无可奈何。

 

言归正传。《光明日报》文章中说李老师:“疾病缠身,却依然奋战在地质一线”,让我有点气愤。李老师青藏高原工作这么多年,我只听说在羌塘被狗咬过一次,还有在可可西里胃疼一个月之后出现胃出血,后来都已经治好了。出野外的时候,很多学生不一定跟得上他的脚步;有一次做学术报告上台没走台阶,一个箭步跳了上去;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李老师把我左右调动的累到爬下。这样矫健的身姿,让《光明日报》给写成疾病缠身,太不负责任了。不过,这几年李老师学生多了起来,为学生和项目操心比较多,头发白了很多。

 

下面,我只针对我所知道几个不符合事实的地方,指出更正一下。

 

《光明日报》文章中说:“学生罗文行说,2007年7月,他在青藏高原实地调查,准备博士论文。其间遇到瓶颈,百思不得其解,就打电话给远在武汉的李老师。过了一个礼拜,李老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罗文行说,“当时我惊呆了!见到李老师的那一刻,我一大老爷们儿,差点哭了”。那时李德威的身体很差,医生一再嘱咐他好好休养。因为担心罗文行拿捏不准,李德威便独自一人日夜兼程驱车开往东昆仑,和他一起测制剖面,实地调研半个月之久。

首先,2007年7月,我在参与李老师福建大田一个多金属矿研究的项目,我是2009年才开始参与青藏高原的项目,2010年才正式到青藏高原出野外,而且当时我刚刚本科毕业,硕士还没有入学,并不是在准备博士论文。2010年夏天我在青海东昆仑野外参加区调工作,李老师也是该项目主要成员,原本就说好了要去野外工作一段时间,顺便指导我们。并不是我遇到了瓶颈,还百思不得其解,给李老师打电话的,当时东昆仑野外住在帐篷中,营地那里根本没有信号,打不了电话,只有到格尔木买菜的时候,可以出去打打电话,上上网什么的。李老师在暑假期间一般不会“远在武汉”,2010年夏天他是在北京,参与6.23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讨论会。李老师抽空到东昆仑野外,我当时没有惊呆,因为我知道他要来,我也没有差点哭了,高兴是高兴,但不至于如此。至于李老师当时是否“身体很差”,我没看出来。而且,李老师是坐火车去的,并不是“独自一人日夜兼程驱车开往东昆仑”。李老师在东昆仑带我们测了一条剖面,还亲自为我们下厨做饭,这些事我在博士论文的致谢中提到过。

《光明日报》文章中说:“他的博士生高成讲了这样一个情节:20088月,他们一行5人在西藏卡易错地区做地质调查。在调查结束的前一天,因为对一个数据心存疑虑,李老师放心不下决定再跑回去看看。他本来要一起去,李老师不让,叫大家在营地等他。“一直到深夜都还没有回,等着等着我们就睡着了。”高成说,“第二天早上醒来,看见李老师帐篷的灯亮了,才知道他刚回来。”

高成是我的师弟,据我所知,卡易错项目的申请书是我参与写的,时间是2010年下半年,高成不可能在20088月就去野外工作了,而且,那个时候,他刚刚本科毕业。后面所说的事情,我不知道具体是不是有,但我认为这也是记者胡乱编的,大家都知道在青藏高原出野外是比较危险的,晚上出去深夜不回来的事情,我决定李老师应该不会做,而且,我们学生老师的感情很深,学生们不可能让老师一个人深夜出去,即使真出去,一定会有多人陪伴。而且,据我所知,西藏卡易错项目并不是住在帐篷中,而是在日土县城租的房子。再说了,我们野外用的都是军用帆布帐篷,高原又比较寒冷,晚上一定是关着的,外面很难看到里面的灯光。这一段话,多半是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的。

后面的几段话,大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点明显的断章取义,可能是记者删减内容的时候没有注意。“取热减灾减排”是李老师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在发展“层流构造假说”提出地球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假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大胆,也具有很好的前景。

 

2011年至2012年,李德威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他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这段话中间,给人的映像是李老师参加香山会议以后,才获得那些奖的,但实际上是,获奖在前。而且,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有50位获奖者,但其中没有李老师的名字。尽管李老师对这个奖不以为然,不过,我认为,李老师完全可以进入这个奖的主要成员中,因为他准确预测到了青藏高原南部多个成矿带和冈底斯南缘的几个大型斑岩铜矿床,而且自从首轮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调查以来,他一直是地质调查项目的负责人。而这个特等奖,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找矿取得突破和空白区开展地质调查才颁发的。而李老师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是在层流构造假说基础上深化扩展后提出来的,目前国外还在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主要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与岩石圈的耦合作用,还没有认识到系统动力学,李老师提出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假说认为源于地核和太阳的热动力驱动地球内部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外部系统发生关联的多种类型物质循环运动。目前下地壳流动(CHENNAL FLOW)已成为国际地学界的热点,但是流动范围(不涉及盆地)流动方向、流动效应、流动机理(剥蚀作用)与层流不同。李老师的理论假说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地学界的客观承认,我为此感到非常惋惜。

师母夏老师确实非常担心李老师的身体,但是李老师仍然在努力勤奋的工作,作为刚刚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我都常感叹不如李老师的精力旺盛与勤奋。希望李老师的勤勤恳恳发展起来的构造假说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支持,也祝愿李老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276-719963.html

上一篇:你们太难为大师兄了!
下一篇:李老师“层流构造假说”部分比较重要的论文
收藏 IP: 123.65.187.*| 热度|

35 武夷山 高成 朱萌 赵建民 赵少宇 李学宽 黄华 水迎波 代珍 郭向云 孟庆仁 李泳 张鹏举 李宇斌 郭保华 李浩然 周永胜 唐常杰 吕洪波 贺乐 郭嘉琳 徐耀 赵序茅 陈安 仲银鹏 刘继顺 翟自洋 赵凤光 林振文 qqlisten ljxm zhaoshangou decipherer Majorite zhangzh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