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强烈抗议有损中国国家主权的鸟论文 精选

已有 23473 次阅读 2016-1-24 14: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鸟类研究》已经撤销了这篇论文。表明了该学术刊物有错必改的良好风尚。本应撤除该博文,但留下来也好,以表彰该刊物的这份好风尚、纪念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学术理念。

相信,《鸟类研究》会越办越好。

2016.1.28


2016120日,在中国主办的《鸟类研究(Avian Research)》 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篇鸟类论文。该论文是瑞典学者Per Alström等用中国科技部的科研项目(项目编号No. 2014FY210200)的钱开展的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论文却把中国藏南地区被印度非法占领的土地标注为印度所,并用印度人的名字命名新发现的鸟类为“喜马拉雅林鸫Himalayan  forest  thrush (Zoothera  salimalii)。论文作者11人,包括中国学者6人。论文发表后,印度、英国、美国等国的媒体,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篇论文中的重大政治意义,在论文发表的第一时间就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给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国际负面影响。

云南鸟类学家韩联宪、韩奔看到这篇论文及其相关报道,并在“云南野鸟会”等网络上大声呼吁,提出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强烈要求Per Alström对这篇论文尽快撤稿,并对全文结构、物种分布地图和物种命名方式重新作出修改。同时,也十分有必要由其本人向国际学术界、中国学术界,以及各大国际的新闻媒体发表致歉或更正声明。

本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理念,在这里,特借一向很有正义感的科学网一角,传播这一抗议感召中国学者爱论文、爱荣誉、更爱祖国!

 

[云南野鸟会QQ群,2016/1/23 22:29:42]


关于瑞典学者Per Alström发表光背地鸫分类论文有关问题的紧急呼吁


以瑞典鸟类学家Per Alström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Integrativetaxonomy  of the  Plain‑  backed  Thrush (Zoothera mollissima) complex (Aves,Turdidae) reveals cryptic species, including a new species”,于2016120日正式刊发在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鸟类研究(Avian Research ) 》 杂志上,该杂志前身为《中国鸟类(Chinese Birds)》,《Chinese Birds》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共同主办,是一本面向全球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发表经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综述和研究简报,收稿范围涵盖鸟类学所有研究方向。该杂志原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现改为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所有该期刊的学术论文均被该出版社旗下的Springer在线数据库收录。杂志的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光美教授,副总编为瑞典农业大学(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weden)的Per Alström教授,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的丁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的雷富民教授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Alabama  A & M  University,  USA)的王勇教授。除此之外,编辑委员会里还有大量的中国学者担任相关职务,由此可见,这是一本主要由中国有关机构和学者参与主办的杂志,该杂志发表的论文代表着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中国鸟类学术界的态度。

 

Per Alström2009年从印度方向进入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The MacMahon Line)以南,由印度非法军事占领控制的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称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与印度鸟类学家Shashank Dalvi在印度所称的达旺县(Tawang)与西卡门县(West Kameng)的达旺与德旺宗之间,海 拔4170米的色拉山口(Sela Pass)附近,首次注意到在这一区域活动的光背地鸫鸣声有异,Per Alström认为这一地区的光背地鸫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物种,而不应视为光背地鸫的一个亚种。在此之后,Per Alström继续在中国四川、云南等地开展针对光背地鸫及其亚种分类的科学研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由印度非法占领的色拉山口及其周边区域,属于中国领土,归西藏错那县管辖。瑞典人Per Alström仅因为与印度人Shashank Dalvi一起在印度非法占领的藏南地区(即印度非法命名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首次发现这种鸟的鸣声差异,便在这篇研究光背地鸫的分类论文中,为了向印度已故鸟类学家Salim Ali致敬,纪念他为印度鸟类学的发展与印度的自然保护所作贡献(注意:是为了纪念一个印度人为所谓的印度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的贡献),便以Salim Ali的名字,作为该新物种的拉丁文科学名,将其命名为喜马拉雅林鸫Himalayan forest thrush (Zoothera salimalii )

 

这个地鸫物种间的差异被瑞典人与印度人关注,但是首次发现的地点毫无疑问为中国领土。而且Per Alström大量的比对工作在中国的四川和云南进行,其科研工作还得到了中国科技部的科研项目(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项目编号No. 2014FY210200)、中国科学院国际高级学者客座教授交流项目(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Visiting Professorship  for  Senior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项目编号No. 2011T2S04)的资助与支持,研究过程中还得到了大量中国其它科研机构与学者的帮助和支持,该项研究虽然也得到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资助,但是来自中国的资助和帮助是最为关键的贡献。Per Alström还在中国学术刊物《Avian  Research 》担任副总编,担任中国科学院的客座教授。然而, Per Alström在这篇论文中对新物种的命名是极不恰当的,论文发表后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印度、英国、美国等国的媒体,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篇论文中的重大政治意义,在论文发表的第一时间就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给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国际负面影响。在代表中国态度的China Daily2016121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标题强调中国发现了新的物种(New species of birds found in China)。但是因为Per Alström对该新种的拉丁文科学名以印度学者的名字命名,并且在论文中将初次发现该物种的地区写成印度单方面宣称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印度国内的今日印度《India Today》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例如经济时报(The Economic Times)、国际商务时报(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以及英国BBC,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论文共同作者分别所在的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瑞典农业大学(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University)等,均报道在印度的领土上发现了一种以印度人名字命名的新物种。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尤其着重强调:这是印度1949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赢得独立以来,在印度土地上发现的第四个新鸟类物种(原文为:The Himalayan  forest  thrush  is  only the fourth new birdspecies described from India since 1949)。同时,印度一些媒体还骄傲地以标题宣称:嘿,现在那种鸟叫做萨利姆阿里!(Hey, that bird is called Salim Ali now!)还有的印度媒体在报道该条新闻时,着重强调这是第一只在印度土地上被以Salim Ali这个印度名字首次命名的印度物种(原文如下:This is the fourth discovery of a new bird  species inIndia since  Independence  in 1947.  The Himalayan  Forest Thrush (scientific nameZoothera salimalii)  is the first Indian bird to be been  named  after Ali.)。上述报道的内容被印度媒体大肆的直接报道和高频次的间接转载,说明印度和英美等国的媒体,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在所谓的印度土地上发现的以印度人名字命名的新物种,被两个瑞典人,一个美国人,一个印度人,一个俄罗斯人和六名中国人共同撰写,发表在由中国主办的学术刊物上的科研论文,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因素。

 

Per Alström发表的这篇论文,文中所制地图错误地按照印度方面的非法主张标定了藏南地区与阿克赛钦地区的边界线,他对喜马拉雅林鸫的命名方式,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一地区地缘政治的敏感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给中国国家主权和西藏地区领土完整带来了严重危害。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地区,以这样的方式给新物种命名,还发表在由中国方面主办的学术刊物上,这一举动意味着中国学术界默认了印度对藏南地区的主权,是极为不合适的重大政治错误。我们尊重科学无国界的真理,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科学家有祖国。发现喜马拉雅林鸫的事件,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涉及到人们对这一科学事实的处理方式、政治认知与政治态度。这篇论文在撰写、投稿、审稿、修改、接受与发表的过程中,我们不知道其他挂名的中国作者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也不知道是否有中国方面的审稿人把关,还是仅仅因为Per Alström与其他中国作者沟通交流不足,导致了这一篇论文被以如此的方式写出来并正式发表。在此,我们呼吁中国鸟类学术界、全体中国观鸟爱好者与全体中国鸟类摄影爱好者共同抵制这个新物种的命名,不要采纳和使用这个新的命名方式。同时,我们对Per  Alström 的这篇论文涉及中国国家主权和行政区划的内容以及新物种的命名方式提出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我们强烈要求Per Alström对这篇论文尽快撤稿,并对全文结构、物种分布地图和物种命名方式重新作出修改。同时,也十分有必要由其本人向国际学术界、中国学术界,以及各大国际的新闻媒体发表致歉或更正声明。

 

另外,我们还呼吁,所有中国方面主办的学术刊物,凡是涉及到西藏地区新发现物种的论文,都要在审稿和出版过程中,加强对论文内容的审核,不要再次发生如此严重的错误。同时,我们提醒学术同行,随着中国西藏地区交通的改善,进入西藏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的人日益增多,其中也有部分外国学者,如果与外国学者合作在西藏地区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向他们讲明边境地区的有关情况,杜绝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2016123星期六

 

韩奔韩联宪

于中国云南昆明


本博文作者的说明。


非常感谢科学网的置顶和读者的评论。

这里作一些说明。 

1.Avian Research》是中国主编发行的一本很重要的学术刊物,主编、编辑部、审稿人十分勤奋,才获得一定的国内国际认同。本博文的一些读者使用了攻击本学术刊物,以及主编、编辑部的言语,显示出自己的狭隘、偏执。因而,我删除了这些评论。如果如此的不良评论还更多,我会用“不欢迎你的妄语”来回复。科学网是说理的地方,应该杜绝网络暴民。 

2.从善意的角度,我认为论文的11位作者,包括6位中国作者,不一定有政治故意。但印度、英国、美国等国的媒体确实利用这样的材料兴风作浪。因此,以此抗议为戒,感召中国学者爱论文、爱荣誉、更爱祖国,是本人发此博文的本意,更是发起抗议的两位云南鸟类学者的初衷。请不要有任何攻击作者的心态和言辞。 

3.有人规劝我即刻撤出此博文。我认为这是一个例子,一个不留神从学术交流滑向政治倾向的例子,对国人是一种警醒,不失什么脸面。我会撤出此博文的,时间是落实了“Per Alström对这篇论文尽快撤稿,并对全文结构、物种分布地图和物种命名方式重新作出修改。同时,也十分有必要由其本人向国际学术界、中国学术界,以及各大国际的新闻媒体发表致歉或更正声明”之时。

发起抗议的两位云南鸟类学者的这点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合理的。我转发这样的抗议,并非一时兴起。

吴兆录

2016124234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1431-952228.html

上一篇:渐行渐远的自己
下一篇:这个冬季
收藏 IP: 116.52.199.*| 热度|

104 许培扬 赫荣乔 檀成龙 刘敏 蔡小宁 王振山 蔡宁 姚伯元 宁利中 侯成亚 喻海良 徐旭东 李学宽 孔梅 崔健 杨正瓴 陈云坪 张亮生 周可真 陈建军 任秀红 曹俊兴 徐世文 蔡庆华 靳亚康 陈永金 秦承志 康建 赵建民 曾洪涛 许红彬 徐长庆 诸平 李兆良 钱磊 白建超 张雪峰 王林平 陆玲 林辉 刘新建 杜世松 李光强 满强 王启云 王府民 陈桂华 戴德昌 王铮 陈冬生 吕洪波 李治 张叔勇 蒋迅 杨冬 刘延星 范毅方 王天燕 牛文鑫 陈佐龙 程少堂 胡贵平 曹磊 卢元 石磊 杨军军 赵凤利 陈启佳 姜进举 罗祥存 曹俊 霍东明 徐耀 杨通 郑俊 苏金亚 陈儒军 孙骄 nm2 gaoshannankai shenlu zhjopt ghzhou5676 YanCivilE biofans spider JJWatt cnnjgz idealist wangzinan maozigongguan zhanghuan0503 zousu2010 htli yyfy105 zzq007007 xhz29 pppoe201 yunmu taoshl loyalSciencefan scking schist xiyouxiyo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7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