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耶吴氏源考
每当三八妇女节前后,云南东部的罗平,大小盆地、嘎斯特特峰丛之间,看不到尽头的80多万亩油菜花,承包了中国第一抹春色。汕昆高速公路(广东汕头至云南昆明)有一个名叫“白腊山观景台”的地方,居高临下,金色花海,碧绿流水。观景台前行300米,阡陌而下的古树参天处,是公元1764年始建的阿耶村吴氏祖茔。古墓鳞次栉比,石碑巍然,石刻记录着数百年的地方历史。
汕昆高速公里白腊山观景台,俯瞰阿耶腊庄盆那抹春色
在乡村文化复兴的社会大潮推动下,从2023年开始,阿耶吴氏族人齐心协力,20余位族人长期耕耘,完成了《云南罗平阿耶吴氏族谱》(2024年版)。该族谱含总序卷、大房卷、二房卷、三房卷、四房卷,长达390页。取材时空经纬分明,以旧体家谱、古墓碑刻和长者口述的事实为依据,记述明清以来400多年阿耶吴氏的源根流脉,行辈世系,住地环境,人物故事,古今珍品,人口变化,族魂祖训。展示古今山川人事,叙事简明扼要易懂,倡导读者仰望祖先荣耀,传播优秀文化,凝集族人力量,服务中华民族复兴。
这里,摘录分享其中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图文,与有志探讨明清以来滇川黔桂结合部地方史的同仁共勉。
参天古木下,阿耶吴氏先祖吴增美墓(竖立于公元1764年)
(一) 宦游黔滇
吴廷相1866年编写的谱系里写道“如我吴氏𨛦属延陵一𨛦渤海籍著江西籍贯吉安府太和县,功成武弁,宦遊於滇南之境,接篆罗雄落业於康吉之南居”。因而,阿耶吴氏就常说,自己的祖先来源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
吴㫤(吴寿恒)1900年在“重复伸述(谱系)中隔情由”里写道“谨述先祖遗训,吾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于明时入南征蛮,初至曲靖继而陆良,授职罗阳以及五世。”
吴绳宗在《吴氏族谱》的“吴氏宗派世系”里记载,秦汉交替时期的长沙百越王吴芮,于汉灭秦后迁至今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告诉其子孙自己是泰伯吴氏之后,已经延续了45代。其后人于北宋太宗年间(约公元980年)“由金陵而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菜豆社大石板吴家村”(今湖北省黄冈麻城市),居住延续了10世。
元顺帝戊子十七年(公元1338年)出生于大石板吴家村的吴良弼,于1376年中武举,1381年随傅有德大军征讨元代残余来到云南。有功,掌万户印。吴良弼1390年回湖广奔丧,未返滇,3年后身亡。其后人吴普、吴世番、吴宗及“有字辈”共4世,也在军营供职。吴普封千户候,其子吴世番,袭父职。“有字辈”弟兄5人“有良、有仁、有明、有信、有义。有信入川未返,住居永川江安长宁县。(其余)散居城乡。”进一步明确“我吴氏湖北黄州人也,自明迄清十八九代矣,人丁繁衍,户口荣昌,住处乡城,迁移四方者,奚啻万余家。”
没有证据明示“散居城乡”吴氏与“初至曲靖继而陆良”、“接篆罗雄落业於康吉”吴氏的关联。
“我吴氏湖北黄州人”、“原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是个遥远的模糊概念。有着可意会难言表的苦楚。阿耶吴氏口口相传,自誉“宦游滇南家声系远,脉流渤海德泽世长。”
(二) 落业罗雄
吴廷相写得很明白,“我吴氏……,接篆罗雄落业於康吉之南居。延三世茔卜六座。康吉之村后二座,名曰祭羊山脚,村左上二座、下二座,名曰庄科路下。后因地圹人稀,移居州城北门前,住不多年,传及五世。明末清初,南倾北兴,因姓之音,平坟逃难。失祖墓於大漆树,两塚。平定回籍,仅太高祖昆季二位。长讳彰美妣杨氏,次讳增美妣朱氏。增公无嗣,彰公生高祖国忠。(国忠)年甫岁余,彰公去世,增公抚祖(国忠)以侄为子,卜葬彰公於学宫之右。伊时圣庙未立。后建黌宫,绅令迁葬。因不甚碍,仍奠於伊土。然至传成一线,仅存硕果矣。”
这些文字表明,祖上是被派到罗雄(罗平旧称)来的,住所在康吉村(今羊者窝)南,未明职业。1638年,徐霞客游罗平州城,从南门登上城墙,沿着城墙经西、北、东门走了一圈,称“其城乃东西长而南北狭者也”。还留意了城东北隅那塘水(今太液湖)。显然,当时的罗平州城很小。《罗平州志》记载,“城狭小,周四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建立四门。城中民房楼阁,俱因流寇倾毁,自康熙三年,建草舍而居。……城外东关,民居三百余家。此外,皆营房棋布四围矣。”
旧体家谱所述的阿耶吴氏祖茔地:羊者窝祭羊山
祖上住“地圹人稀”的羊者窝,还延三世茔卜六座,应该是被派到罗平州哨卡一类地方管事的。四世祖搬迁到州城北门前居住,看似住的还是营房。今羊者窝到太液湖近在咫尺,当时却很遥远,可见祖上生存的艰辛。
吴三桂不服满清管制,造反建立大周王国。1681年,清王朝扑灭大周后,采取诛九族的强硬手段追杀吴三桂的后人。祖上因吴姓和军营背景受到牵连,只得用泥土掩埋祖坟而逃隐乡野。事态平息后,二人(应该是四世)失去了生命,仅吴彰美、吴增美弟兄二人回到州城。可以理解为,返回州城后才分别娶妻成家。生了吴国忠一年多,兄长吴彰美就去世了,安葬在黉学宫的右边。外逃,返回,重建家业,结婚生子,可能要多年。
这里说“伊时圣庙未立。后建黌宫,绅令几欲迁葬。”圣庙应指墓碑,后建黉宫应该是1755年重建黉学宫,罗平黉学宫始建于1587年。
旧体家谱的阿耶吴氏逃难处:大漆树(今罗平龙王庙水库北岸)
吴廷相、吴绳宗都认为阿耶吴氏的先祖就是吴良弼,可能还有他们认为勿需冗言的其他证据。从时间上看,也还连贯。以25年至30年为世代间隔,吴良弼(1393年去世)传5世到“有”字辈,近150年,阿耶祖上以“老兵”的身份到罗平任职。在罗平,传5世到1681年,也近150年。“延三世茔卜六座”,也就是3世留下坟墓6座,显然人丁不旺,即便同辈弟兄多人,也多是乏嗣。联系后述的“隐名埋姓”生存对策,可以理解,吴廷相清楚阿耶吴氏为吴良弼后人,但尊祖训不说明。
(三) 安居阿耶
吴廷相接着写道,“犹幸,公知择里,移居江边。有祖妣去世,葬於纳租白村右山梁。嗣又迁居小腊庄,住及年余。有夷民阿耶请我祖当客。彼时村落乃系庄科之地,自我祖入境,遂率合村夷民下山,新辟此庄基。斯时,因名之曰阿耶村,遂成业于斯土。于前住之旧庄基,解作祖塋,后葬我增公于山巅巳山亥向。(XX)年迁葬于平坦丁山癸向。绵延世泽,成业於斯土,今将八世。虽非凤毛济美,犹幸螽斯衍庆矣。用是略记,以垂后裔耳。”
遭受清算吴三桂政治风波牵连,又遇兄长早逝的打击。吴增美举家向北,迁至江边村,后“有祖妣去世,葬於纳租白村右山梁。”在江边村,家庭成员应该有吴增美、夫人朱氏、嫂夫人杨氏、侄子吴国忠。此祖妣是谁?要么是避难外逃回来的某一前辈,要么是嫂夫人杨氏。没有纸质文字或墓碑文字,无考。但,此祖妣是杨氏的可能性大,因为旧体家谱写道“失祖墓於大漆树,两塚。平定回籍,仅太高祖昆季二位”;吴增美墓碑文说“身幼不幸二天早離”,应理解为幼年吴国忠失去亲生父母。
再沿九龙河逆溯而上,到小腊庄(今旧庄科台子上),又到阿耶庄科,最后定居阿耶大寨。庄科旧居改为祖茔。吴廷相感慨,是呀,虽然没有官宦富豪的祖上基业可承继,却平安地过了八世,儿孙满堂,何等幸运!
阿耶吴氏从罗平州城北门前迁居到阿耶,究竟是什么年代?没有记载。吴廷相写明,吴增美葬于今庄科祖茔的山巅后迁至平坦地段,是个线索。
深入庄科祖茔可以看见,吴增美墓位置低吴国忠墓位置高,墓碑分别是公元1764年和1765年竖立的、都不写生卒年月。为什么?推测,是两位先祖为“保护”阿耶吴氏平安,遗言不让写。从一个侧面验证,旧体家谱为什么没有吴彰美、吴增美父辈的信息,就是为了“保护”阿耶吴氏平安而“隐名埋姓”。为保子嗣平安不留名,恩重如山始祖心!
吴绳宗的《吴氏族谱》有些零星记录。吴国忠第四子吴瑞生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吴瑞长子吴有权生于乾隆辛辛未年(公元1751年),吴有权长子吴乘龙生于乾隆丙申年(公元1776年),吴乘龙长子吴廷相生于嘉庆己巳年(公元1829年),吴廷相四子吴㫤(吴寿恒)生于道光己酉年(公元1849年)。可见,世代间隔在25-31年间。可以推测,吴增美生于1667年前后,吴国忠生于1695年前后。也就是说,吴增美一家约1700年来到阿耶庄科。几年后,从庄科移居到阿耶大寨。在阿耶大寨,吴国忠生养璦、琳、玘、瑞、琨5子及1女(适陈世英)。阿耶吴氏,从此人丁兴旺。
吴绳宗在吴国忠名下注明,“由此分五房”,很有深意。“房”是宗族社会同胞亲弟兄的分支,昭示吴氏在阿耶有了自己的地域和后裔,开基立业。吴廷相称吴国忠为高祖(始祖),吴彰美、吴增美为太高祖。显然,阿耶吴氏后裔,唯阿耶为故乡。
所以,可以认为,罗平阿耶吴氏先祖疑似吴良弼,祖籍湖北省黄冈市麻城,为保后嗣平安,吴增美、吴国忠遗志不予明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兆录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1431-147698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