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拓
为考研的学习 ≠ 为文章的科研 精选
2014-1-9 14:34
阅读:14834
标签:考研基地, 量化考核, 高考, 科学领袖

有关考研基地的争论数日不衰。意见相左的双方各持己见,理由满满,恰恰少了彼此之间对对方观点的引用和应对,好像两个击剑选手站在两剑之宽的地毯两侧比划,却没有真正的交锋。正在思考如何点破这层似清还霾薄雾时,吴飞鹏的博文《考研的大学和写文章的科研》提供了插嘴的灵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757226.html

我在科学网的博文中一贯反对为了文章和量化考核的科研,力劝青椒们放弃那种为了尽快上位而顺势操作的履历刨光。但是,我接受甚至支持为了考研的学习。尽管我不希望考上研的学生是一群只会背书,不会分析和操作的差生,我主张避免这一考研结果的责任应该在于招生单位的考题设计和培养方案。为何不反对考研的学习?我觉得考研是高考的延续。读研之前的学生还是学生,还未完成从学生向专业人员的过渡。

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五权政体还在台湾实施,比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出来的两个分立的机构分别为考试院和监察院。这一政治设计弘扬了中国历朝科举所提供的让底层民众进入国家管理层的途径,同时兼顾了对封建官本位体制下难以避免的权力-利益寻租的制约。就算我们免谈政治,底层民众进入各个领域的管理阶层的渠道的畅通乃是维持社会最低和谐的必要条件。这,正是我国高考的神圣所在。

然而,本来应该一视同仁,以底层民众也能进入管理层为首要考量的高考却在综合素质的名义下设计成了因人而异或因地而异,底层通向管理层的通道出现了大面积的堵塞。考研基地起到了为堵塞的通道安放支架的作用。这便是我支持考研基地的基本出发点。

毫无疑问,我坚决反对现代八股式的考试,无论对高考还是考研,我强调的是最大限度的一视同仁。一百多年前光绪皇帝面对千名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学子的讲话中尚且能够就事论道、侃侃而谈、反动八股,我们的高考和考研指挥棒当然要精心设计,最大限度地启发思考、弱化背书、兼顾体育。我自己出的《物理化学》或《物理药学》考题便强调对概念的掌握和应用。深受善于背书或精通答题技巧的学生们欢迎的选择题或短答题总是丢分的重灾区。可惜政治和英语有些八股,而且权重太大,我们掌控不了。 

事情还真是两面的,我对考研基地出身的学生不无担心。我最担心的地方不是他们在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上可能偏废,而恰恰急于改变地位的心态。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可以通过读研期间的努力来祢补,过于关注个人地位的心态容易使他们在普遍存在的官本位量化考核中迷失方向,在由跳过龙门的学生向职业科学家过渡的学习中建立不起来对于科学本身的责任感,从而使自己成为夹生的科学家伙。基地考生必须在读研阶段完成从为考研的学习到不单纯为文章而科研的心态转换。 

    至于中国为什么难出科技领袖人物的所谓钱学深之问,我觉得与考研基地无关,结症在于对职业科技人员的评价和对科研项目的评估。我曾在网上多次提到过科研中的天才和秀才。天才指的是至少能够走在其二级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思路领袖而非地位领袖,而秀才则是具有合格的研究素质的一般科研人员。关于前者,如果我国每个二级学科有一两人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比如日本),便足以令竞争对手(还比如日本)吃不消;后者则在一定范围内多多益善,而这正是中国的一大独家优势。两类人都适合做科研,也都是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只要两者之间收入待遇不是天壤之别,大家可以相安无事,合作愉快。中国的问题是:前者没有其成为前者所需要的离经叛道的环境和空间,没有被认可的途径,一切以官方的好恶画线;而后者,或被划入后者的本来的前者,相对待遇过低,难以愉快地工作。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考研基地出来的那些特别用工的学生中的大多数,继续努力的话作到秀才应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日后成为职业科学家伙的过程中要提醒他们避免把过于注重个人出头的心态保持得太久。至于每个二级学科出一两人的天才就不能人为地画线了,在营造政策环境时坚信管理层的视线之外一定有这样的人,并给予充分而耐心的机会,他们就一定会浮出水面。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金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942-7574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