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博物学著作。聂璜(字存庵,号闽客)游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沿海,实地考察生物习性并请教渔民,结合文献考证,耗时十余年,终于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完成四册图谱,记录300余种生物,涵盖鱼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哺乳动物及海滨植物等,颇具科学、艺术、文学和史料价值。《海错图》于雍正四年(1726)入藏清宫,现第一、二、三册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错:种类繁多、错杂之意。

聂璜请教渔民

《海错图·鲎》 鲎鱼赞:无鳞称鱼,有壳非蟹,牝牡乘风,来自南海。(钤“乾隆御览之宝”印)

《海错图·章鱼》

《海错图·飞鱼》 飞鱼赞:文鳐夜飞,霞红电赤,直上龙门,何愁点额。

《海错图·墨鱼》 墨鱼赞:乌化墨鱼,两物皆黑,诚中形外,不离本色。
许尚质,字又文,一字小讷,浙江山阴人。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有《酿川集》,中有《咏物八首》,分咏䖳、鲎、章鱼、飞鱼、龙虱、墨鱼、石鳞、蟹。可与聂璜《海错图》相参看。

《咏物八首·鲎》:形如惠文,血青碧色,壳可为樽,名诃陵樽。 不厌波涛险,乘风独挂帆。蝉冠争矗立,铁柱自巉岩。化碧空余血,和羮好耐碱。诃陵樽尚在,留取伴青衫。
血青碧色:鲎的血液蓝色。
《咏物八首·章鱼》:圆身若鸡卵,口在腹,眼在腰,八脚善走,无骨能与蟹斗。 曾说鸡三足,今看卵有毛。张唇绿鼓腹,豁眼耐垂腰。海市添新味,皇天属老饕。莫欺无骨力,生足斗双螯。
《咏物八首·飞鱼》:不肯随波汩,偏争掠水飞。应难离海曲,终不到渔矶。已避银钩利,空怜白角肥。谁能窥倚伏,辗转是危机。

《咏物八首·墨鱼》:谁信便便腹,空名算袋鱼。江湖羞白小,钟鼓祀爰居。有触疑成字,无端莫浪书。只宜随汩没,海客共相于。

《海错图·跳鱼》 跳鱼赞:尔智善遯,尔遯反踬,入我彀中,怒目而视。
跳鱼,生闽浙海涂。性善跳,故曰跳鱼,亦曰弹涂。怒目如蛙,侈口如鳢,背翅如旂,腹翅如棹,褐色而翠斑。潮退则穴处海涂。捕者识其性,多截竹管,布插涂上,类如其穴,潮退以长竿击逐,尽入筒中。

多截竹管,布插涂上,类如其穴,潮退以长竿击逐,尽入筒中。
跳鱼,即弹涂鱼。1982年,我曾跟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学研究室生态组余志堂老师去崇明岛采集中华鲟、白鲟标本。至今记得崇明渔民称中华鲟为“甲鱼”(崇明话读若“噶哀”,因中华鲟身上有五排甲板,实为硬鳞),白鲟为“银枪”(崇明话读若“寻枪”,因白鲟幼鱼通体透明,显白色如银,长吻似枪)。抽空我们还去抓一些弹涂鱼作标本,余老师说是伍老(伍献文院士,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特意嘱咐的。崇明岛大致呈东西走向,岛上南北方向有多条宽窄不等的河沟,崇明人称之为“滧”[xiào] (崇明话读若“要”)。我们是“滧”边抓的弹涂鱼,我们从“滧”的岸边往下走,滩涂上的弹涂鱼纷纷跳入水中。于是便在滩涂上踩出几个较深的脚印,好似陷坑,再从周围下水包抄,一些弹涂鱼逃入水中,一些落入陷坑,为科研做了奉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晓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5070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