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豆包输入“点评张晓良博客古今诗词咏江豚”,很快出现以下标题及文字。
张晓良的博客与古今诗词中的江豚
张晓良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退休职工,怀着对江豚的深厚情感,在其科学网博客上精心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江豚诗词世界。他的博客宛如一座桥梁,跨越时空,将古今诗词中的江豚形象串联起来,让我们得以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一珍稀物种。
一、博客中江豚诗词的丰富性
(一)朝代跨度与诗词数量
张晓良先生在博客中展现了从唐朝至清代大量与江豚相关的诗词。从时间维度来看,唐代虽仅有 5 首诗词提及江豚,但已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文人对江豚关注的序幕。两宋时期有 38 首,元代 27 首,明代激增至 177 首,清代更是多达477 首,占总数的六成之多。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时间推移,文人对江豚的观察和记录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江豚栖息地的变化促使其在文人视野中出现的频率有所改变。
(二)地域分布的广泛性
博客中的诗词所涉及的江豚出现地点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长江中游起点宜昌开始,有陶澍的《自平善坝出南津关》中 “低回樯燕传消息,拜舞江豚解送迎(至关时见之)”,记录了在宜昌三峡区域南津关江豚拜舞的景象,且通过查阅日记,明确了时间为嘉庆十五年(1810 年)十月十七日,这是有确切时间和地点的江豚诗句。在湖北石首,有【宋】项安世《赠石首李令》“风荻点头如我助, 江豚吐气 欲谁冤 ” 等诗句,描绘了石首地区江豚的身影和行为特征。再到洞庭湖,韩愈留下了 “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岳阳楼别窦司直》),元稹的 “江豚涌高浪,枫树摇去魂”(《送王十一南行》)。在武汉,众多诗词将江豚与名胜景点相联系,如 “碧烟芳树汉阳城,晴日江豚拜浪生”(明·林俊《登黄鹤楼》)。此外,南京、扬州等地的诗词中也频繁出现江豚,如许浑《金陵怀古》“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宋代扬州知府王禹偁《江豚歌》“江豚江豚尔何物?吐浪喷波身突兀”等 。这些诗词展示了江豚在长江流域广泛的分布范围,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流到湖泊,江豚的踪迹遍布其中。
二、博客对江豚形象的呈现
(一)行为特征的细致描绘
博客中的诗词生动地描绘了江豚的多种行为。“江豚拜浪” 是诗词中常见的行为描述,如清代贝青乔《石首县守风》“江豚拜浪出相送,催我百濮投荒城” 。所谓 “拜浪”,是指在大风大浪天气即将来临之际,江豚随风而跃,渔民据此可预示天气,如今我们称之为 “江豚拜风”。这种行为在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不仅展示了江豚独特的习性,也反映出古代渔民对自然现象细致的观察以及江豚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指示作用。同时,诗词中还有对江豚嬉戏逐浪的描写,如 “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一个 “戏” 字,将江豚在水中自由自在、活泼欢快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江豚在江面上跳跃、翻滚的场景。
(二)外形特点的生动展现
诗词中对江豚的外形特点也有生动刻画。“江豚江豚尔何物,吐浪喷波身突兀”,通过 “身突兀” 三个字,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江豚体型较为突出的特点。“戍鼓连天喧渚雁,浪花如雪拜江豚”“鹭立莎洲双点白,豚吹水面一江花” 等诗句,从侧面描绘了江豚在水中游动时的情景,浪花如雪、水面如花,虽未直接描写江豚外形,但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让江豚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而在现代诗句中,如 “三五逐浪弄潮头,颊生笑靥矜还羞”“隆额阔吻面憨憨,一任海天辽远跃睛岚”,则进一步突出了江豚微笑、憨厚可爱的形象,“笑靥”“憨憨” 等词汇赋予江豚拟人化的特征,使人们对江豚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博客中江豚诗词的价值
(一)生态研究价值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张晓良先生博客中的江豚诗词具有重要的生态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系统梳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合作,重建了长江江豚 1400 年的分布史。研究团队借助数字化平台,遍查众多诗集以及县志 “艺文志” 中有关江豚的记载,经过逐句推敲、辨析,建立起 “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研究发现,早期江豚分布广泛,不仅活跃于长江干流,还常见于巢湖、太湖、鄱阳湖支流水系、洞庭湖支流水系等区域 。然而,记录长江江豚的网格数量从唐代的 169 个,减少到清代的 142 个,再减至至今的 59 个,分布范围整体缩减 65%。这些诗词为研究江豚栖息地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成为科学家们深度挖掘古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佐证,让我们能够了解到江豚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变化情况,为现代江豚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线和科学参考。
(二)文化传承价值
在文化层面,这些诗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豚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成为了诗词创作的灵感源泉。它们不仅是自然生物的代表,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例如,一些诗词中借江豚不惧风浪的特点,抒发诗人自己的抱负与志向。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沉淀,流传至今,通过张晓良先生的博客再次展现在大众面前,能够唤起人们对江豚的文化共鸣,让更多人了解到江豚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这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容。(完)
本博主补充:
1,“唐代虽仅有 5 首诗词提及江豚,但已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文人对江豚关注的序幕。两宋时期有 38 首,元代 27 首,明代激增至 177 首,清代更是多达477 首。”相加得724首。我的博客在不断更新,剔除当代诗词作品,古代诗词作品远不止724首。
2,已收集介绍历代十三位状元(宋代一位、明代四位、清代八位)咏江豚诗十五首。明代、清代两位皇帝咏江豚诗各一首。清代7位女诗人咏江豚诗词7首。
3,今人拍摄江豚美图,恰与古人咏江豚佳句吻合,试举四则:
2017年5月17日中午,武家敏摄于南京老下关。 【元】盛彧《舟次汉浦》“浪开日闪江豚背”。
长江江豚,摄影:三弦琴 拍摄时间:2018-01-24,拍摄地点:江西上饶市余干县康山乡(鄱阳湖),2021-03-11在鸟网发布。 【清】陈宝鑰《京口即事》两首其一“豚吹水面一江花”。
《欢腾夕阳下》 拍摄者:水流云间;拍摄时间:2021:08:21 18:38:12,拍摄地点:江西南昌赣江扬子洲,2021-08-22发表于鸟网。 【清】李绂《章江夜泊同巨州巨山用王子安滕王阁韵二首》其一“西山云气昏江渚,落霞飞尽江豚舞。”章江为赣江古称,此诗切地切景。
李毅 摄,2023年南京长江江豚生态影像大赛二等奖。 【清】傅桐《风雨渡江达北岸放晴同人酹酒相乐》“江豚揖人常摇尾”。
谢谢摄影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晓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5014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