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影响力最大的石印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清光绪十年(1884)创刊,光绪二十四年(1898)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内容是“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参与《点石斋画报》绘画者有吴友如、张志瀛、周权香、顾月洲、周慕乔、田子琳、金桂生、马子明等20余人,大多是苏州年画的画师。这些画家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其中有《江豚为祟》《熬煮江豚》两幅,皆为田子琳绘制。
《熬煮江豚》 田子琳 绘
《熬煮江豚》题记:长江数千里,每当风雨骤至时,必有江豚拍浮水面,虽不必全身皆现,而远远望去,已知其为庞然大物。江行者惧,见之为不祥,恒于船首焚香祈祷,奉之如神明。
《熬煮江豚》题记:然习闻江宁所织之缎,苟不搓以江猪之油,则其色不肥。则江豚宜可以猎取。蒜山下有渔户数家,掘地而为灶,架巨釜其上,有人经行此处,见相聚熬煮江豚油,权之每只约重三百斤,状如水牛而两耳生鳞。然则豚之生于江者,非真通于神明也。特庸人自扰之耳。
《熬煮江豚》(局部) 四人抬着一头江豚
本博主附言:绘图者并未亲见江豚,恐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把江豚画成猪头,两个鼻孔,两个大耳,还有一条细尾巴。题记中说江豚“状如水牛而两耳生鳞”,与实际并不相符。
《熬煮江豚》题记中“然习闻江宁所织之缎,苟不搓以江猪之油,则其色不肥。”【清】俞鸿渐《印雪轩随笔》:内府大缎,皆金陵织造所贡。竹吾云:每年开机之日,纵使长江中波平浪静,亦必有一江豚游泳而至者。若有驱之来,以供用者。盖大缎必以江豚油涂之,色乃鲜润也。
俞鸿渐(1781-1846)听朋友刑部主事康竹吾说以江豚油涂抹大缎以保持颜色鲜润,记入随笔。
长江江豚 朱明雪摄于南京(图源见水印)
长江江豚 朱明雪摄于南京(图源见水印) 观江豚图片,可证《熬煮江豚》中所绘江豚与实际差别甚大。
江豚摄影师朱明雪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晓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485630.html?mobile=1
收藏